浅谈“压岁书”之三大误区

2010-01-28 15:07:51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标签: 压岁书
我要分享

  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关于“过节是否给压岁钱”的讨论再次掀起高潮。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慢慢的演变成为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愿和寄托。近几年,经济形势也驱使了“压岁钱”的数目不断攀升,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压岁钱早已超越或说蜕变了其本身的意义,更多地表现为物质的奖励甚至是人情往来的工具。

gz

  正因为如此,一些学者在几年前提出了“压岁书”的观点,提倡大家在过春节的时候,“知识压岁”,用“压岁书”替代“压岁钱”。 但是记者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压岁书”一直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大家一方面觉得“压岁书”的形式很好,但另一方面却表示自己并不会考虑。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出现,“压岁书”的误区究竟在哪里?

  误区一:这年头没人喜欢看书

  在经济一步步热起来的同时,中国的书店却走向凋零:年轻人不再去书店,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控而不制的游戏型网吧。市场经济让人们的空闲时间减少,人们在追求物质多样性的同时逐渐出现了精神麻痹化,对书籍不再向往。试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图书的概念衍生品——“压岁书”又能有多少可立足之地?

  可是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能因为成年人对书籍的漠视、不重视,从而影响下一代对书籍的认识。要知道早慧儿童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从中国古代的王勃、骆宾王、白居易等直至近代的胡适、梁启超、鲁迅、郭沫若等,几乎都是在3、4岁就开始进入阅读的。如果,人们通过“压岁书”这种形式,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阅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莫大的意义。

  误区二:忽视国人的“面子”问题

  “压岁书”之所以没有如预期那样取替“压岁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人的“面子”问题。据了解,近四成的人在面对“压岁书”的问题时,都是“别人送钱,我送书,不好看、没面子”之类的想法,殊不知,如果选对了书,面子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

  一位正在为孩子选择压岁书的读者在采访中提到,大过年的,如果只给孩子送一本书,的确太过于“小气”。但是以期刊形式出版的“压岁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类似《布奇乐乐园》。订阅一年,一共有十二套,每个月孩子可以收到一套新的“压岁书”。 选择这样的书,不仅可以轻松解决“面子”问题,连续十二个月每月送达更是一种情感的持续性,比一时的金钱压岁更能让家长和孩子感到贴心。

  误区三:“压岁书”大多成为“压箱书”

  “压岁书”成为“压箱书”的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不实用。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压岁书”大多集中在“精装”和“名著”两大方向。精装书大多徒有其表,无外乎是精美的包装加翻番的价格,这也使很多人在面对“精装”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精装书华而不实;而名著对阅读者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往往有一定的要求,试想,如果对方是一个还不曾读书认字的孩子,那么一本厚厚的名著压岁显然不合适,其结果必然是“压岁书”变成“压箱底”,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要想解决“压岁书”实用性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到“适龄”,只有符合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图书,他们才会喜欢看,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效果。目前,市场上的“适龄化图书”还是有很多,像开始提到的,针对1—6岁幼儿适龄型家庭早教套装《布奇乐乐园》就很不错,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内容涉及,表现形式丰富,而且是由权威的出版社编写发行的,质量上有保证。这样的“压岁书”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无论如何也不会沦为“压箱书”的命运。

  其实所谓的“误区”大都是没有选对正确的“压岁书”导致的,只要精心为孩子挑选适龄、全面的图书,相信一定能有不一样的效果。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