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尔齿科赵鑫:如何克服儿童看牙的恐惧

2011-03-16 18:16:16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瑞尔齿科国际诊所儿童口腔科赵鑫大夫的患者平均年龄是整个诊所里最低的,但她诊室的分贝数又可能是全诊所最高的。在这个主患者人群为3-12岁的科室中,她经常要接待举家前来陪同孩子就医的客户。不肯乖乖就范,坐上牙科椅的孩子们,往往想方设法拖延时间,常常会大哭大闹。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业内经历的儿童牙科大夫,赵鑫整理了一套属于她的独门秘笈。

  不怕,从家长开始

  “我们诊所有一个护士的孩子,才3岁,过来补了2颗牙,一点儿没哭,为什么呢?看见白大褂不害怕呀!那些有平时定期去医院做体检习惯的家庭,爸爸妈妈前面检查着,孩子在一旁看着,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示范。”赵大夫说。

  紧张与恐惧会放大疼痛,有些孩子还没开始打针,一看到注射器——甚至一进入医院的大门——就哭了,这很可能是受到了家长不良情绪的影响,其实儿童的痛觉神经并不发达,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因为害怕,他们远比父母想象的具有承受能力。家长谈论医院、医生的言语、表情都会传递给幼儿,毫不夸张的说,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相关认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孩子不害怕,父母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赵大夫经常和孩子的父母做些沟通,指引他们用正确的医疗观影响孩子,推动治疗计划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过滤

  瑞尔齿科赵鑫大夫的诊室可能是全诊所唯一一个设置“关键词屏蔽”的科室,在她这里,护士们绝对不可以在小朋友们面前说“治牙”、“打针”、“拔牙”等类似词汇,赵大夫有一个观点,现在的小孩子都聪明而敏感,他们可能不懂治牙、打针、拔牙的实际所指,但对“治”、“针”、“拔”这样充满疼痛感的词汇肯定都有所认知,过滤掉这些产生疼痛联想的“关键词”,对小朋友而言也是一个十分“有爱”的措施。

  说“童”话不说行话

  这里的“童”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童话”,更指的是使用孩子爱听并且能够理解的语言。比如要孩子张嘴,赵大夫常常说的是“宝宝,来,给阿姨看看你的小牙漂不漂亮”,用到牙钻的时候,也会形象地描述为“今天我们来给小牙洗个澡”、“唉呀,小虫在宝宝的牙牙上挖洞了,我们把它抓出来好不好,不让它吃宝宝的小牙”……

  除了细心耐心的跟孩子沟通,轻松有趣的环境也功不可没,温馨、个性化的儿童诊室是瑞尔设置诊所的标准之一,在《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陪伴下孩子们轻松的度过拔牙后的30分钟,接待区里孩子们留下的各式各样的画作,会给下面的小朋友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