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来之不易的美味

2012-06-07 14:02:57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最近火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示中华大地有哪些美食,而且告诉人们美食是自然的馈赠,美食是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名为《自然的馈赠》,可谓开宗明义。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山地的冬笋、吉林查干湖的大鱼、湖北嘉鱼的莲藕、南海的深海鱼类,乃至以后几集介绍的陕北糜子、贵州糯稻、青海青稞、大连獐子岛海参等等,所有这些动物植物食材,无一不是自然的馈赠。从古至今,大自然就是这样厚爱人类,它的无私馈赠一直滋润着华夏文明。

  自然的馈赠不会惠顾懒汉,唯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取。采松茸的村民凌晨3点出门,走进20多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即使连续寻找十几个小时无所收获也不能气馁。查干湖冬捕的渔民,凌晨4点出发,在冰封的湖面砸出窟窿,要把2公里长的鱼网在冰下拖行8个小时才能收网。陕北的老黄和他的婆姨,一次蒸700个黄馍馍,从把糜子碾成面,到过筛、揉面、发酵、上笼,历时3天,然后再骑1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1个馍馍才卖1块钱。这些普通劳动者当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正如老黄所言,“挣这俩钱是辛苦钱”。

  自然的馈赠,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变成油焖笋、酸笋、火腿、腊肉、腌鱼、饺子、拉面、泡馍、年糕、肉粽、米粉……以及精心调出的酸甜苦辣咸。中华厨艺博大精深,烹炒煎炸蒸,腌腊糟醉熏,各种食材经巧思妙手,转化为人间美味,既能走上百姓的餐桌,也能名列酒楼的招牌。它们从普通到神奇,焕发新的生机。如有偷工减料,休想通过舌头的检验,休想得到民众的好评。

  “舌尖上的中国”美得让人着迷,但它确实来之不易。要把这种纯美传承下去,无论是直接取用自然馈赠的农人牧人渔人,还是不用劳心劳力就可以坐在餐桌边尽情享用美食的都市人,都应该打心眼里尊重自然,尊重劳动。

  尊重自然,就不能竭泽而渔,否则天然食材将越来越少;不能肆意污染,否则天然食材也难以让人放心。尊重自然,也不能只说漂亮话,而要体现在行动中。

  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采松茸的村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采完松茸,要用松针把菌坑掩盖好,以保证菌丝不被破坏。为了让查干湖年年有鱼,渔民们心口相传“猎杀不绝”的古训——用6寸网眼的鱼网,只捕5年以上的大鱼,有意漏掉未成年的小鱼。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当代人应当把它发扬光大。

  尊重劳动,就要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能糟蹋粮食,浪费食物。如今“吃得起”的人越来越多,“随便剩”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大款请客、公务接待中的餐桌浪费触目惊心,许多饭菜几乎没怎么吃就被倒掉,不仅令人痛心,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同时导致餐厨垃圾增多,一部分被不法分子用来生产地沟油,一部分被随意倾倒污染环境。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如何自豪地给世界展示“舌尖上的中国”,子孙后代该如何看待“舌尖上的中国”?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