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10-04-19 13:21:00 学校体罚,没罚过也看过

    漫漫求学路上,如果你有幸没被老师体罚过,相信也一定“幸运”地看到被体罚过的场面。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法律条文却无法让因体罚失去生命的张纪鑫起死回生。

  • 2008-09-25 09:21:29 孩子最怕听到父母的10句话

    一些儿童心理专家最近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家长会对他们说出如下的话。儿童恐惧可大可小,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对待儿童恐惧的事物。

  • 2008-08-04 14:43:32 关注: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

    蒙台梭利教育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 2008-06-10 09:15:11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懂得尊重的人

    培养孩子尊重人,要从尊重孩子入手。孩子对尊重的需求是基本的需求。尊重使孩子的自我成长的过程加进了一个最重要的内涵:自我价值感。这一点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人的尊严。所以,当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不被尊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将扰乱心智的发展而阻碍专注力的获得。因此,满足尊重的需要,是使一个人成为人的基本条件。可见,尊重孩子不是表面文章,是正确的儿童观的自然反映,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孩子,才会由衷地尊重孩子。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论坛
  • 2021-12-03 13:58:40 生呗:国际残疾人日,拿什么来避免新生儿残疾?

    今天是“ 国际残疾人日" ,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的世界或一片黑暗,或寂静如夜,或终生孤独,或行动受限。对残疾人,我们应当接纳、理解、尊重、关爱,支持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和幸福。其实,生呗还想知道如何帮他们避免残疾,遏制残疾的源头。 这些因素导致残疾 常见的致残原因有三大类: 一是遗传和发育因素: 比如近亲婚育,遗传因素,子宫内发育缺陷等。 二是环境和行为因素:生长与发育环境不良, 如父母吸毒、吸烟、嗜酒,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当药物,生产中胎儿缺氧、损伤等。 三是伤害与疾病因素:这类因素 所产生的残疾也叫做获得性残疾,导致后天性残疾的因素主要有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疾病等;意外伤害可以导致残疾,如交通事故、工伤、辐射和其他伤害。这些获得性残疾由于治疗困难,花费高,其中很多也被列入重大疾病保险的覆盖范围。 最大限度避免残疾的发生, 预防是关键! 预防残疾,就要避免可以避免的致残因素,如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危险因素。最常被提及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伤害与疾病致残。 01 减少伤害致残,预防疾病致残 减少伤害致残,照看好儿童与老人,防止跌倒、坠落等伤害;了解避险、逃生等常识,尽可能远离危险因素,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做好安全防护。 预防疾病致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当指数出现异常时及时调整饮食,减少油盐糖摄入,一旦出现健康风险,请及时就医遵从医嘱切勿拖延。 除了以上因素,遗传、发育因素也不可能忽视,“治病于未病”,预防残疾,从源头做起。 02 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缺陷致残 残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孕期,出生缺陷是致残的高风险因素。专家曾多次提示,出生缺陷不仅关系到婴幼儿,还关系到成年甚至老年,它如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引爆,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导致疾病、残疾。 除常规的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均衡孕期营养、定期接受孕检外,补充叶酸的重要性近年来屡被提及。如果母体叶酸水平不足,胎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将大大增加。这提示我们规范补充足量活性叶酸,快速提升体内叶酸水平,更好预防出生缺陷。 预防出生缺陷,预防出生缺陷导致的残疾,你不是孤身一人,你有金康和信生呗。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10-29 20:24:43 响象智能书柜:好好说话,对你的孩子影响有多大?

    响象智能书柜:好好说话,对你的孩子影响有多大? 响象跟其他共享图书不同的地方在于:1、响象定位是“家门口的童书馆”,能让孩子们健康阅读。以绘本类、童书、亲子阅读为主,重点布局社区、学校幼儿园及报刊亭网点;2、响象开启免费公益模式。对于阅读要求较少的受众开放免费模式,只要图书三天及时完好归还不收取费用,超时也仅收取象征性的借阅费,但同时响象也有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年度收费会员模式;3、响象的智能书柜更人性化,体验更好,设备读取识别更灵敏、精准,多人可同时操作使用,防雨防晒效果都更好。 都说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然而父母从孩子身上学到的 一点儿也不比教给孩子的少 诚实、善良、纯粹、率真…… 丰子恺曾说 “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 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 世间事物的真相, 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也许这世上 没有完美的父母 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但是,不完美却不妨碍 不断地学习如何去爱 比起尚在成长中的孩子 更需要学习的是父母 附耳细说 作者: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唯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的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濒濒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我们快速向前。使用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的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评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淫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9-01 10:33:33 响象共享图书柜:让孩子成为终身热爱阅读的人

    响象共享图书柜:让孩子成为终身热爱阅读的人 疫情期间,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上了微博热搜。起因是一位网友将杨红樱的一段文字挂出,说马小跳有了结局,于是引发了海潮般的讨论。杨红樱的微博一下涌进了成堆的私信,倾诉着每个人与马小跳的缘分,期望她不要给马小跳安排终章。杨红樱不得不出面澄清,那段文字其实是“笑猫日记”系列中的情节,是笑猫眼中马小跳们的未来,马小跳并没有结局,还有新作奉献。这条回应速速赢来100多万的点击量。而疫情开始的那段日子里,“马小跳大闹野味餐厅”的故事也被读者贴在微博上。不少人感慨,自己对野味的认知,就是从童年翻开杨红樱的书开始。 一个作为文学形象的马小跳,如此深入人心,可以说是近20年儿童文学中的奇迹。 这样“莫名其妙的热度”,对于常年占据作家销量排行榜榜首的杨红樱并不陌生。一方面,她塑造的淘气包马小跳、笑猫、冉冬阳、吴缅,折射出当代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现实,对张扬孩子天性的呼唤,倡导成人与儿童之间理解沟通,架起了一道通往童心的桥梁。另一方面,从大环境来看,杨红樱的名字与2000年以后的儿童文学密不可分,本土童书博兴、与引进持平、而后超越,处处留下了杨红樱的身影。 她并不愿意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刻意与市场保持着退后一步的距离。但名声摆在那里,总有风浪主动扑过来,杨红樱也不惧怕迎接。她的声音里充满了热辣辣的活力,自信从容,注定是生活的强者。 风浪没有改变的,是对读者的坦然。从她与人不拿丝毫架子的熟络里,你能体会出,总是全身心敞开面向孩子的人是多么爽朗。手机相册里留存着大量读者来信的截图,不管是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还是微博上的私信互动;虽然有的已经上了大学、甚至当了爸爸妈妈,但这些自称“小樱桃”的铁杆儿书迷,都是杨红樱挂念的小朋友。 “《云朵上的学校》这篇童话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因为蜜儿很好心地用我们想不到的方法去帮助那些对学习没兴趣的孩子,让他们开心快乐地学习。” “我从七岁开始读您的书,今年已经十六了,可是我依旧读您的作品。我生活在吉林通化,这里山青水秀可依旧贫穷落后,孩子们也都喜欢您的书,在这片贫瘠的故土,书是我们去往外面世界的钥匙。” “我来自四川绵阳,现在在浙江大学读生物博士,准备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我的童年有了马小跳的陪伴,真的无比幸福,有时我就觉得他不是书上的一个人,而是身边一个真正存在的小伙伴……” 林林总总的文字,书写着“小樱桃”难忘的阅读故事,也承载着童年的幸福与秘密。任谁看了都会动容,更给予作家笔耕不辍的动力。尽管某些作品已经在心里和创作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句号”,但被“小樱桃”饱满的热情所包围,让她一次次踏上再出发的新旅程。 她的作品和现实相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比如汶川大地震,又或者准备纳入故事的这次疫情——有些可能不会在短期显示出排山倒海的作用,却是潜移默化改变人生的底色。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常常是基于“早点认字”“提升语文成绩”的功利化目标,鱼龙混杂的童书市场让人难辨优劣。杨红樱对那些“敲锣打鼓的阅读推广”无法认同,最令她痛心的是当前鲜少提及“自主阅读”。许多孩子在“必读书”的裹挟下,反而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儿童观缺位,大家的阅读故事开始变得千篇一律,而最受伤害的还是孩子的阅读兴趣。 如何葆有孩子最初的读书热情?怎样协助孩子找到一本好书?背后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儿童阅读生态?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杨红樱就此接受了《教育家》记者的采访。言谈间,一如既往的直截了当,那是一份对阅读的真挚和对孩子的赤诚,阐释着属于儿童文学作家的高贵。 杨红樱 我一直没有忽略儿童的阅读心理 《教育家》:您曾提出童书写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至少要懂儿童、懂儿童心理学、懂儿童教育学。应该如何看待童书的文学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 杨红樱: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文学性?文学性不是孩子读不懂的作品的遮羞布,它并不“唬人”。首先就是要有形象,任何一部世界文学经典都如此。其次是故事性,像安徒生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也都是故事性非常强的。再次是语言,要用孩子熟悉并喜欢的语言。 1981年我在学校教书时,市场上给孩子读的书非常少,而且几乎没有本土原创。我在班上做调查,发现孩子们都喜欢的一篇课文是《小蝌蚪找妈妈》。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它?就是因为文学性。它讲的其实是科学,一只青蛙完整的生命过程,居然用一个那么美好的爱的故事来展现,让你觉得太神奇了,而且符合孩子的阅读心理。对于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人绝对是自己的妈妈,他看到题目就会联想,如果我的妈妈不在了怎么办?他会一口气把内容读完,因为想要知道结果。读完后,他便发现原来小蝌蚪长大了。这就是形象和故事。从语言上看,每一段的开始都是“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循环往复,恰恰符合儿童喜欢重复性的心理特点。 我本人也是从科学童话踏上写作之路的。当我拿这篇课文问许多老师时,大家并不觉得它是科学童话,而认为它就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课文。与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家不同的是,我从写作开始就研究儿童阅读心理。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很少有人做呢?每天接触孩子,你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疫情期间,很多孩子跟家长开书单,点名要我的作品,出版社供不应求,联系我想要书。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活动推介了,孩子们就是要看自己想看的书,而我一直没有忽略的就是读者的心理。 《教育家》:曾有妈妈指责《海的女儿》“三观不正”,如何看待对于童书价值观的争议? 杨红樱:持这样观点的人,忘记了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不一样。成年人不要带着固有的生活经验去评判童话。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个阶段思维方式不同,需要谨慎在孩子分不清楚想象和幻想时,简单粗暴地告诉他们什么是假的。对于孩子来说,《海的女儿》讲的是一个为了爱情可以粉身碎骨的故事,是非常美好的。我在书中也写到了很多爱情,比如笑猫为了它爱的虎皮猫,真的是舍生忘死,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到高贵的爱情。如果成年人过度解读,只会觉得这是愚蠢的行为。孩子没有成年人那么复杂,那么有经验,他们需要从作品里看到关于爱情等美好事物的希望。我曾反思,自己后来成为一个有想象力的作家,也是和小时候很少有人干涉我的阅读有关。我非常反对过度解读,特别摧毁孩子的想象力和童心,因此我也写马小跳特别怕长大。 每个喜欢杨红樱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故事 《教育家》:随着市场的发展,童书出版呈现井喷状态,纷繁的阅读推广让读者眼花缭乱。当前的儿童阅读生态存在哪些问题? 杨红樱:最大的问题是许多阅读推广人不是带着儿童的眼光和心理去欣赏,往往是居高临下,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不顾及孩子的喜好。当孩子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许多糟糕的、以过度解读为特点的阅读课,让孩子在未了解读书时就对阅读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其实想想我们小时候的阅读经验,就是拿着书随便翻,喜欢就看下去,不喜欢扔在一边,反而更有阅读快感。读了什么好看的书,孩子们口口相传;放学后去书店,一直要看到家长叫自己回家吃饭。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大学,因为能找到一种阅读的真诚。许多学生看到我都哭了,他们读着我的书长大,每个人都会告诉你,我爱上读书是因为你的哪本书带来什么体验,说都说不完。有的孩子说,读我的书要关在卫生间里头,因为他不愿意让大人看见自己流下了眼泪。读书就应该安安静静读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喜欢读杨红樱的孩子,都有自己难忘的阅读故事。 我也能说出自己爱上的第一本书——《三打白骨精》。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租书的小铺子,管理者是个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当孩子不知道读什么的时候,推荐第一本书的人就特别重要。这位老爷爷要让孩子第一天来到这里后,以后每天继续来,一定是把最好看的一本书给你,于是给了我《三打白骨精》。谁能拒绝这个故事呢?它那么跌宕起伏,第二天我果然又去租这本书。孩子的阅读特点就是这样,喜欢的内容会反复看。前前后后,我租了十几次。这也影响到了我的写作——一定要写出能够让孩子翻开第一页就离不开的书,这是我的奋斗目标。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让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到了二年级,我发现这个故事原来是从《西游记》中来的,而我家刚好有《西游记》,只不过是1930年的版本,竖排繁体字。但因为那种难忘的阅读记忆,吸引我在二年级就读完了这部著作。所以说,第一次的阅读经验真的非常重要。 许多现在的孩子还有读书故事吗?他们的阅读记忆是老师在台上表演性的阅读课。一位深圳校长写的特别好:智力的本质就是阅读能力,我们肯定不能寄希望于几个推广人去解决教育中深层次的问题,有人却打着推广阅读的旗号,让我们的孩子丧失最重要的能力。就好比说,孩子本来应该跌跌撞撞地学走路,你却非要给他一个学步机。我明显地感觉到,21世纪后的第二个10年,孩子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如第一个10年,那种自己去找书读、省下早餐钱千方百计去买书的狂热很难见到了。往往是一大堆书,都是由某某专家推荐的,家人负责拼命地买,买回去孩子并不读,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自主阅读是一种毁灭性的伤害。 当前的一些阅读推广人已经跟儿童阅读机构是结为一体,以经济为目标,整体生态不太健康。作为作家要保持一种尊严,跟评论界、阅读推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纯粹。我觉得自己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孩子们喜欢我的作品。杨红樱是被孩子们发现的。 《教育家》:您曾强调要有“公正严格的审读体系”,为何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在尊重孩子的自主阅读兴趣基础上,建立该体系? 杨红樱:20世纪90年代时,台湾联合报以主办单位的身份举行了一次儿童小说、童话大赛,全世界的华人都可以参加。那次比赛中,曹文轩得了儿童小说第一名,我得了童话组第一名,不过从整体水平来看,当时台湾地区儿童文学的力量是超过大陆的。然而几年后,他们的儿童文学萎缩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儿童文学研究力量太强大了,几乎所有大学都有儿童文学研究所,话语权很大。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是非常短的,因此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外国的,说的都是外国作品的好,本土作品不受关注,导致本土作家的创作热情大受打击,渐渐就少人愿意写了。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了一个公平审读体系创建的必要性。 国外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做法,比如在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上,看图书馆的借阅量和书店的销量,通过儿童教育专家和图书馆员组成的机构进行审读,这是一个合理的结构。然后是老师发现孩子。我数次受邀去新加坡和老师们见面,因为老师觉得当孩子喜欢一个作家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比孩子知道得更多。他们要知道这个作家的创作经历、为什么写这样的东西,孩子为什么喜欢。他们对一个让那么多人爱上阅读的作家充满了敬意,认为我的作品中正能量的三观能帮助孩子完成人格教育,因此要研究作者。 几年前,我接到过一个在北京读大学的孩子的一封信。他告诉我寝室里熄灯后,其他三个读过马小跳的男生聊得哈哈大笑,特别开心,只有他没读过。其实他是知道马小跳的,没有读的原因是以前的老师跟全班同学说,马小跳是教你们怎么淘气的、不要读,而他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于是他为了弥补遗憾,就买了一套马小跳。他读着读着就哭了,觉得自己的童年错过了这么好的一套书。在信里他写,杨阿姨我一定会把这套书珍藏下来,留给我的孩子。所以说,老师在推荐或不推荐某部作品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先读过,才能有客观的判断。今天一些老师按照书单荐读,但其实根本没有读过那些作品。 孩子的阅读跟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往往是理智阅读,甚至用虚荣心去阅读,比如可以跟别人炫耀读过哪本书。也有家长因为虚荣,培养孩子只读“大部头”,说自己家孩子不读童话。实际上,童年就应该读童年的书。孩子不是不爱看书,而是要看他们想看的书、喜欢的书。儿童文学的精髓恰恰是深入浅出。相反,如果只让孩子看特别复杂的名著,是增加了孩子的阅读障碍,这也是我觉得近10年儿童阅读热情减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只说阅读推荐,很少关注自主阅读这个专业术语。理想的状态,是推荐归推荐,推荐的责任就是把书放在孩子身旁,然后立刻走开,由孩子选择究竟读什么。 阅读是一件诗意且个性化的事 《教育家》: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协助孩子们找到好童书来阅读呢?除了自发的阅读热情,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呢? 杨红樱:一个好方法就是带着孩子走入以书为主的书店,让他有大量时间阅读,分年段选择适合的书。一些国外的学校里,教师和家人会记录,孩子带回去的是哪本书,过了几天会问,你喜不喜欢这本书?这样儿童占据了阅读中百分比的主导地位。 阅读是一件很诗意而且个性化的事。性别、年龄、喜好、性格不同,选择的书都不一样。没有一本书是必须要读的。只能读同一本书的想法绝对是愚蠢的。很多年前,一个妈妈特别生气地带着七八岁的儿子来找我,说专家推荐的书他都不爱读。我打断了这位妈妈,说你不要下判断说孩子不爱读书。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不懂怎么跟孩子交流,一下子就给孩子“判死刑”、贴标签。我问男孩,你喜欢读什么书?他马上跟我说,我喜欢读兵器书,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关于兵器的知识。我跟这位妈妈说,你知不知道你儿子可能就是未来的军事家,所有的事情都从兴趣开始的,他读的书里有许多历史地理方面的文化,怎么能说他不爱读书呢? 这些发自内心想要读的书,是孩子们在寻寻觅觅中找到的,就像宝贝一样,引发了他的共鸣和感动,与外界灌输给他完全不同。而且从来没有说哪本书是要读一辈子的。就像我现在不可能再去读《三打白骨精》那本连环画,它的作用就是带我走进了一道门,让我知道原来读书那么快乐。如果没有它,我可能到了中学都会跟《西游记》擦肩而过。 《教育家》:有的教师会让孩子们做大量阅读作业,比如画概念图、做角色日志。从对阅读的作用来看,谈谈您的看法。 杨红樱:我特别欣赏各种开发孩子思维的学习方式,不过除了考试必须的内容,其他的阅读方法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比如有些男生对历史感兴趣,读得比较深入,可能自己会主动画一个年代和人物图,但如果要让一个对历史没那么深厚兴趣的女孩来兴冲冲地做这些,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儿童阅读最终要回归到儿童是不是爱上了读书,是不是能够成为终身热爱阅读的人,这才是我们童年阅读的意义。

    本帖有1条评论

快问
  • 2021-02-20 18:04:49 儿童自闭症的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朋友!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康复训练时改善儿童自闭症核心症状,这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最有效的一个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目前,国内和国际推荐的主要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有应用行为分析法、人际关系干预法,还有具体结构化教育特点的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和教育课程。通常专业的康复机构会采用专业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推荐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作为专业的康复机构,在北京有四家中心分校,师资团队专业,训练干预场地面积大,回归正常的孩子占比达到43%,在家长中口碑好。应用行为分析 (ABA) 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ADHD行为干预体系,语言技能培训等维度,覆盖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等城市,为近1,500名康复老师进行培训。整体提升康复老师的康复技能,帮助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青少年群体及其家庭有尊严,有选择地生活。希望可以帮到你!

  • 2014-03-07 11:48:57 蒙台梭利女士关于教育名言有哪些?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 1、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 2、教育体系是以感官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 3、教师必须为形成较好人类而献出一切。 4、我们都知道,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展重要的一个问题。

  • 2014-03-03 00:12:38 蒙台梭利教育名言有哪些?

    1、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慎的爱护。 2、教育体系是以感官基础,以思考为过程,以自由为目的。 3、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4、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