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10-01-13 00:00:00 破解孩子攻击性行为小对策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

  • 2021-03-04 17:42:28 遭遇性侵会对小孩子产生哪些影响

    有些小孩子会遭受性侵,这会造成孩子出现与年龄不相符的性行为,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依恋的关系,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无法应对压力,在压力情境下容易做出过激反应,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 2012-01-18 11:03:52 女孩必须有女孩样,对吗?

    养育孩子时,我们往往对女孩强调顺从、被动、内向和非创意性,而对男孩则强调攻击性、挑战性、战略性和创意性。可是儿童专家认为,当女孩有男性行为特征或男孩有女性行为特征时,他们的理性能力是最高的。

  • 2011-07-26 09:03:31 四点,让你明白暴力宝宝的内心

    孩子受到攻击或攻击别人时,父母应该怎么做?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只盲目判定宝宝的对与错都是不可取的,找到宝宝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了解宝宝的心理,对症下药。

  • 2010-02-23 00:06:00 该如何应对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有的宝宝攻击性行为很强,让家长焦头烂额,想尽办法却仍不能奏效。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拯救孩子呢?

论坛
  • 2020-08-02 11:05:25 孩子又打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8-02 11:04:00 孩子又打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8-02 11:02:39 孩子又打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6-06-16 20:55:10 我宝宝两岁不到,总是喜欢抓人打人怎么办

    你好,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宝宝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她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是正常的,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会维持几个月时间,家长首先不要太紧张。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去适当地表达情绪。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一味批评指责反而不利于改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柔和。

  • 2016-06-14 00:00:07 两岁半的男孩爱打人是怎么回事?

    你好,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宝宝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她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是正常的,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会维持几个月时间,家长首先不要太紧张。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去适当地表达情绪。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一味批评指责反而不利于改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柔和。

  • 2016-06-06 15:01:14 宝宝爱打人是怎么回事呢?应该如何教导呢?

    你好,宝宝打人其实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宝宝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或很沮丧的时候,她只能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这也是正常的,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会维持几个月时间,家长首先不要太紧张。家长应该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去适当地表达情绪。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一味批评指责反而不利于改正,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坚持原则,又要态度柔和。

  • 2016-03-11 11:00:08 宝宝最近总是调皮捣蛋,怎么办?

    亲爱的,现在的宝宝一般都是很调皮的而且又不爱听话,对待孩子的调皮行为,父母要以区别对待,奖赏分明,一般的调皮捣蛋的宝宝,父母可对孩子讲清道理,鼓励孩子行为中所出现的表扬,当孩子过分捣蛋并出现激烈的攻击性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制止,约束他改正,无效时可适度惩罚,不准宝宝看电视,赔礼道歉等。

  • 2016-01-27 18:38:20 宝宝生气就打人家长该怎么办?

    专家分析原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

百科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