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20-11-30 12:00:30 孩子自虐倾向怎么办

    自虐倾向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对于身体和心理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而且在自虐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干预,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是需要及时调理的,那么孩子自虐倾向怎么办?

  • 2009-09-07 10:05:19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自虐行为

    据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报道,宝宝有些怪异的自虐动作常让家长感到不安。专家表示:大多数自虐行为要等到4岁以后才会逐渐消失,家长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这些行为,给予更多的关爱。

  • 2009-02-24 13:07:31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自虐行为

    有的宝宝脾气不好生气时,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是很能用语言完整表达其愤怒,有口难言、气爆了时,只有以自虐行为发泄不满情绪,或引起大人注意。专家表示:大多数自虐行为要等到4岁以后才会逐渐消失,家长们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这些行为,给予更多的关爱。

  • 2008-01-21 14:57:28 孩子有自虐行为怎么办?

    平时,家长要多抚摸孩子,对年龄小的孩子要适当地抱一抱,在教育孩子时避免使用体罚的方式。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社会交往活动,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得到快乐,并学会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 2009-07-08 10:20:08 当心宝宝的情绪自虐行为

    璐璐出生七个多月来,总是没完没了地哭,爸爸妈妈很难安慰,面对这种情况,要怎么办呢?情绪是宝宝最早发展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父母都特别关注宝宝的早期智能开发,但是对宝宝的早期情绪问题,或者不重视,或者不知所措。

论坛
  • 2019-03-02 17:36:31 家长们,请期待保留,用适合孩子 的方式去爱!

    #深思:16岁优等生女儿,终于被我杀死了!#南昌东学儿童能力发展中心#育儿话题# 培养儿童素能 在中国,似乎父母辛劳受苦去成就孩子已然成为定律: 我省吃俭用就希望你过得好点 我这么努力工作就希望给你更好的 我的身体没事,还要多准备一些你结婚的钱 我在这里买房子,就是希望你可以离学校近一点 ······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某些近乎牺牲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自身成长,但是却无意中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当父母将期待与自身的付出放肆压在孩子身上,却又无法真正接纳孩子时,更是无形中将孩子推入痛苦的深渊。 前几天,朋友分享了一个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一个单元是《茉莉的最后一天》:那个决定自杀的16岁优等生,就是电影当中的林茉莉,那个被中国式父母压垮最终决定以生命为代价逃离的林茉莉! 她决定去死,毫无留恋 一个寻常的夜晚,林茉莉从阳台一跃而下,彻底告别这个世界,这个毫无留恋的世界! 16岁的她,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今年刚刚考上重点高中。在这个家里,有一个为姐姐骄傲的妹妹,有一个海归硕士妈妈,有一个系主任爸爸,四口之家为他人艳羡! 或许生命继续,茉莉会继续上学,大学、硕士、博士,走上父母认为的成功人生! 但是,没有后续了,茉莉的妈妈想不明白,对她这么好,全职在家照顾她,24小时全天照顾,为什么女儿会如此决绝。 在女儿的房间里,妈妈找出了几张会诊单,原来这个看似优异的孩子,竟然早已患上了抑郁症。她找到茉莉的心理医生,想要知道茉莉的咨询内容,却被告知这是病人的隐私不能透露。 气急败坏的她责怪医生:茉莉就是找错了医生才会自杀的。 是他们害死了茉莉 茉莉妈妈想起朋友儿子有一项高科技是可以分析人的记忆,她又开始从女儿的记忆中寻找自杀的根源。 在茉莉的记忆里,活着的最后一天是撒谎补课,实际上和男性朋友一起去了偶像作家的签售会。茉莉在恋爱?一定是这个男孩害死了她! 她气冲冲找到这个男孩质问是不是和茉莉谈恋爱。当得知女儿写了小说时,她嗤之以鼻:肯定在写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 茉莉身边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懂事的女孩喜欢写小说,也有天分,唯独妈妈对女儿的爱好不屑一顾! 于是,害死女儿又多了小说,那个妈妈眼中的“破小说”。 在茉莉的图书馆借阅记录里,自杀、嗑药、自虐、同性恋······这些敏感的词汇让妈妈不解。 在妈妈的心里,女儿的自杀,是心理医生的错、是男性朋友的错、是文学的错···是他们害死了她的女儿。 不,害死女儿原来是我 茉莉的心理医生给了妈妈一个建议:站在茉莉的角度,想想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带着疑惑的妈妈再次去解读女儿的记忆。 妈妈:长大后想当什么? 茉莉:我要当收银员。 妈妈: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要当会计师,懂吗? 亲友聚会时,茉莉的成绩一直为妈妈津津乐道:我们没有人逼她的,就是劝她用心一点,然后花时间教导一下! 但是在茉莉的记忆里,是这样的: 考第一名时是否定和打压:”要不是我这样盯,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你不要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砸了时是责骂:“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给茉莉交通费,总是强调这些钱是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好好念书,不然就是不孝”。 无数次咆哮: “你去读中文系,你爸妈的脸就被你丢光了!” “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早就当教授了!” “你对得起我们吗?” 这些记忆,像一把把刀子插进在妈妈的脑海。她从没想过,自己牺牲一切的爱,早已成了茉莉最痛苦的伤害。 茉莉一直在拼命压抑自己。 她常常一个人偷偷哭,被妹妹发现,就说是 “过敏”。 大家都以为茉莉很喜欢读书,所以成绩优异。实际上,她只是胆小,以为只要认真念书,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拼尽全力读书的茉莉,内心只是希望妈妈能够认同,哪怕一次! 但是,没有! 在和心理医生沟通时,茉莉透露到:我把偷来的发卡送给妈妈,内心充满罪恶却很爽。这是一种另类的报复。 只有心理医生明白茉莉的柔软:你是在报复你自己。 后来,茉莉再考不好,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割下一刀又一刀,用刀割的刺痛麻痹回家后的挨打。 茉莉也曾幻想着妈妈哪天发现手臂的伤痕,或许妈妈会吓一跳,或许会难过,或许会和她道歉······会认真看看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的自己! 但是,也没有 往事一幕幕回放,茉莉妈妈终于明白是谁害死了女儿。她跑到警察局:茉莉是自杀的,但是害死她的凶手,是我! 很多父母都是凶手 电影的魅力在于用艺术的手段去展现一段故事,只是茉莉的故事却一再让人刺痛!那个茉莉妈妈,就是现实中多数父母的缩影! 回顾茉莉的成长与结局,其实真的,我们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 如果考试第一名有鼓励与肯定,会让茉莉感受父母的认同与爱;如果考试失败有同理,会让茉莉觉得她不孤单,父母是站在她那边的;如果小说的爱好与梦想的展现是允许的,茉莉可以自信大方告诉父母。孩子的能力感与价值感,就不会在一次次失落中失去,更加失去了作为子女最初的被爱的感觉! 中国式父母的一次次打压孩子,一次次以自己的标准,放大自己的期待,把自己的需求建立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梦想延续在孩子身上,让那个孩子,终于成为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为人父母,有太多次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为人子女应得的爱,而不是永不满足的期待与一直的否定。 我一直记得茉莉最后说的那句话: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茉莉,再见。 那些爱自己的孩子,却一直以自己的意志和方法去爱孩子的父母,请求你们,把期待保留,用适合孩子的方式去爱。 以爱之名,不以己心!

    本帖有0条评论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