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11-01-05 17:24:45 宝宝任性,家长巧对付

    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不良的个性品质。家长一定要注意找出孩子任性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

  • 2010-03-11 09:31:28 怎么对付任性宝宝

    接近两岁的宝宝往往是父母的“小捣蛋”。怎样防治孩子任性的毛病?您肯定关心这个问题。

  • 2009-10-21 09:17:30 网友妈妈分享对付任性宝宝妙招

    如果你的孩子只是偶尔出现任性的行为,那么,别着急,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任性的情形,行为就很可能会成为习惯,到那时,就算你多付出几倍的精力也未必能彻底矫治了。

  • 2009-09-17 09:30:20 经典家教50例:对付宝宝任性

    宝宝现在随着语言的丰富对我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了,有的时候真的很郁闷!明明知道有的要求不能满足她但是看她又哭又闹,心一软也就妥协了,今天带宝贝去上了一堂亲子课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写出来和各位妈妈分享!

  • 2009-06-24 15:29:12 对付任性孩子的四种武器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父母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他常用这种方法向父母要东西,而且“拗”劲一上来,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什么。

论坛
  • 2019-12-06 11:12:54 专注力的重要性你知道吗?

      新学期开始啦!可总有一群父母在揪心:   孩子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   多动任性,调皮捣蛋,情绪不稳定;   不受其他小朋友欢迎,孤立不合群……   如果有以上症状,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多动症就是活泼好动吗?   老百姓常说的多动症,在医学上有个专有的名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个疾病在学龄期儿童中广泛存在,以注意不集中、多动和冲动为特征。中国儿童总体发病率为5.7%,如果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那么就可能有2-3个学生患有多动症。   它可不仅仅是活泼好动、调皮捣蛋那么简单,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任性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男女孩多动症有哪些差异?   多动症并非男孩子所特有,女孩子也会得这个疾病,由于女孩子多以“注意缺陷为主”,也就是平常说的“走神”,所以不大能引起家长的注意,很少能和“多动”联系起来。   多动症的症状有哪些?   多动症的症状大都在学龄前期(<6岁)就已经出现,而到了小学学龄期(7-13岁),随着生活学习的矛盾突出,症状也更为明显。主要症状表现在:   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转移   坐不住,手或脚不停的动   经常多话、抢话、插话   做事有始无终,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和人交流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集体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转   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动作协调性差   长大了多动症就能好吗?   临床诊断为多动症的学龄儿童有高达80%症状持续至青少年期,65%的人症状将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如果不加以关注,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极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的未来蒙上阴影。   怀疑多动症应及时看医生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发育障碍,所以光靠苦口婆心地劝说或严厉管教非但无法改变症状,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一旦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应及时去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心理科或儿童精神、儿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且确诊以后,就应该规范治疗,长期随访。   ADHD的治疗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去楚国,途经一片树林,看到一个老人家拿着竹竿在粘知了,一粘一个准,动作非常娴熟。孔子便上前问道:“老人家粘知了这么灵巧,一定有什么妙招吧?” 老人家道:“我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这捕蝉技术,如果在竹竿头上放两个弹丸掉不下来,那么去粘知了时,它逃脱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竹竿头上放三个弹丸掉不下来,知了逃脱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如果一连放五个弹丸掉不下来,粘知了就像拾取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了。我站在这里,有力而稳,虽然天地广阔,万物复杂,但我看的、想的只有‘知了的翅膀’。如因万物的变化而分散精力,又怎能捕到知了呢?”   动物世界中,也有类似的“故事”:美国的一位生物学家曾经拍到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麻雀大小的鸟儿扑扇着翅膀,刚刚落在沙地上准备觅食时,潜伏在沙地里的蛇猛地窜了出来。鸟儿便用自己的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打着蛇的头部。由于力量有限,蛇依然攻击不止。鸟儿一边躲闪着蛇的攻击,一边用爪子继续拍打着蛇的头部,其落点分毫不差。在鸟儿拍打了1000多次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动不起来了。鸟的力量的大小显而易见,生物学家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种鸟儿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后,终于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蛇头的一个点,长时间专注地去拍打。   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更多的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持久的专注力。西谚有云:“专注是金。”卡耐基说过,成功的奥妙在于,将所有的精力、思想、资金都投入到所从事的一件事情中去。拿破仑也说过,专注是人生成功的神奇钥匙。毛泽东同志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专注力的重要性。早在湖南长沙读书时,毛泽东为了锻炼自己的专注力、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时常带上书到闹市里去看、去读,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来逐渐培养自己的专心和耐心。经过不断的练习,他慢慢养成了身处闹市心静如水、专心致志而不受影响的读书能力。   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唯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专注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为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专注力。" 在正常情况下,专注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它活动和其它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因而,良好的专注力会提高我们工作与学习的效率。专注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一具体事物,或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来,同时无法抑制对无关事物的注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许多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都可以引起专注力障碍。而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由于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高度的紧张和焦虑,从而导致了专注力无法集中的障碍。另外,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也可能出现注意力涣散的情况。干任何事时,脑中只能想这件事忘掉其它所有的一切与此无关的事,将自己的全身所有思维,所有精力,所有心思集于此事。

    本帖有0条评论

  • 2019-07-31 18:21:58 孩子坐不住是多动症的表现吗,改善的方法都有哪些,感统知识分享

    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多动症孩子的出现,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困惑。心理学家给多动症孩子开出的处方是:要及早建立“红绿灯系统”。    多动表现三部曲。   在临床上对多动症诊断的标准是:注意力缺陷,不合时宜的多动,情绪冲动,有时还伴有偷窃等品行问题。有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把有多动症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形象地描述为三部曲:上课多动分心———回家作业要家长“三陪”:陪坐、陪读、陪写———测验、考试开红灯。形成多动症的内因是心理幼稚,即其认知、情感、意志的发育滞后于生理年龄。外因则是家长“先溺爱后专制”错误的教育模式所致。    多动矫治要系统。   有专家认为,多动症这类疾病具有顽固的惯性,不是仅靠几粒药片、简单粗暴的训斥甚至体罚能奏效的,它的矫治是一个系统工程。现代人的性格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充分张扬的人性,另一面是尊重他人,恪守社会规则的自制力。因此,父母在充分舒展孩子天性的同时,不要忘了培养他的自制力,否则孩子就像没有刹车的车辆,后果是严重的。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实例:孩子的父亲腰缠万贯,从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次他要买一千多元的一双鞋,尽管他已有十几双鞋了,但父亲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买了回来。他原在西部某省上学,有一天说要到北京上学,全家就搬到了北京,后来又说到南方去,全家就又迁到了南方。父母的一味迁就养成了他极端任性、霸道的个性,早上不肯起床,上学不做作业,考试不交卷。一次母亲仅批评了他一句,他举起凳子竟要砸人。面对一米八的孩子,父亲这时想管也管不了,母亲只能整天以泪洗面。孩子清醒的时候,也知道自己不对,但他说,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因为父母从小没有培养他的自制力。  培养自制要尽早。   有专家这样说:“凡是有心管教孩子的人,便应该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制的良好个性,必须从小给孩子建立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红绿灯系统”,设立明确的底线,不能让孩子的哭吵而随意突破。美国有一个四个孩子的家庭,客人来了,孩子们有的接待,有的做菜,有的洗碗,他们极好的教养得到了周围人的一致称赞。那么,这些孩子的良好个性又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呢?父母道出了秘密:从小培养。一次,八个月的孩子眼看要爬进厨房了,父亲制止他,但他仍往里爬,这时,父亲在他小屁股上拍了一下,孩子哭着退了回去。第二天,这个孩子又往厨房里爬时,父亲竖起指头摇了摇,孩子马上就退回去了,从此,他再也不爬进厨房了。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坐不住就是多动症,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 :   首先孩子坐不住有别于多动症,不属于病态,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坐在座位上动个不停;容易兴奋和冲动,打扰他人;做事有头无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随环境分散;行动不经思考,不顾后果;经常尖叫、争吵、爱捉弄人等。   1、不良卫生习惯。孩子到了四五岁,最喜欢乱坐,家长还让他穿开裆裤,引起了下体的一些疾病导致孩子坐下来以后老觉得痒痒,因此动个不停。   2、环境影响。孩子活动的环境噪音很大,或有其他干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静心。   3、紧张刺激。过多的刺激和情感上的不满会导致孩子多动。例如,有的孩子长时间地玩游戏机,导致精神过度紧张,不能平静;有些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正常活动,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体罚,使孩子产生对抗情绪,导致孩子在家坐不住而到处乱跑。   4、有些活动,量太大,时间太长,或孩子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因此坐不住。 那么坐不住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你孩子太好动,根本坐不住!” “你孩子爱做小动作,别的小朋友都规规矩矩坐着,他却东抠抠,西摸摸,动个不停!” “你孩子自控力比较差,不听指令,总是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旁边稍有风吹草动就走神儿!” 你还别说,现在受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问题困扰的家长真的不在少数。只是,大多数家长虽然苦恼,却又实在想不出为什么自家孩子明明吃得好睡得好,却偏偏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动作!更不知道,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长成一个安静专注的好孩子! 很多父母最早了解自己孩子坐不住,是从学校老师那里,因为学校对孩子行为规范有更高的要求。有的孩子之所以坐不住,是因为他不明白学校的规则与家里的规则有所不同,一旦他认清现实,他就能很快适应学校的环境,这通常最多只需要几个月的适应期。但有的孩子就是纯粹的坐不住,无论你对他用什么方法:惩罚、奖励、行为后果。。。。。。 观察原因: 首先必须知道,“坐不住”是天性使然。从生理上看,他们就是很难保持安静。待着不动,对他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坐如针毡”这个词或许可以描述这种体验。从情商能力的角度看,这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弱,他缺乏自主性,由于长期受制于他无法遵守的规则,他几乎没有机会体验过自己管住自己的感觉,也不知道如何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自己动一动。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些原因导致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 如: 感觉统合失调 感统失调中的前庭觉失调,由于没有经历爬行或者小时候家长怕危险对孩子的活动范围和活动量过度限制,导致孩子平衡感和肢体协调性锻炼不足,进而影响前庭觉的发展,从而引起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由于之前没有锻炼充分,导致位于内耳内的前庭接受器接收到重力变化信息后,经前庭觉传递给小脑大脑。这个过程,对于前庭觉得到充分刺激的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已经成为本能或惯性,而这些孩子则要关注并首先注意,势必会引起孩子大脑兴奋,出现坐不住。只要进行大量的感统训练之前庭觉训练即可。 除此之外让儿童过早大量的接触电子产品。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尤其是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够。 这样的做法雪上加霜: 对父母来说,由于这个行为主要是发生在学校的场景中,所以父母能够的直接干预力就非常有限。孩子坐不住,老师不断告状,父母是很着急的。但是下面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必定会让孩子情况更加糟糕: 1- 认定孩子应该能够控制自己很长时间,应该可以坐得住,他是故意坐不住,故意违反规则的; 2- 给坐不住的孩子严厉的惩罚或者取消玩的权利; 3- 在公开场合或私底下羞辱孩子,说他是个差学生和坏孩子; 4- 不鼓励孩子,不给孩子委派任何的任务,很少让他有成功体验。 5- 没有耐心,多讲几遍就要发火,这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恰当的做法在这里: 1、允许孩子动 1)父母要坦诚地跟老师沟通,孩子没法坐很长时间,不是他不想,他就是做不到。所以不要强求孩子坐太长时间。课间,能尽量安排他动一下(比如跑个腿、发个纸、特别的任务等等); 2)每天都要让孩子有足够多的运动时间,别捆绑着他,让他尽量地释放自己; 3)教孩子识别哪些“动”会影响他人,引起麻烦,而哪些“动”是不会干扰别人;允许孩子有不干扰别人的“动”。 2、训练孩子觉知力和自控力,让他有成功体验 1)给孩子设置一些很短的安静目标,如果孩子能做到,就立即肯定他的自控力,让他有成功体验; 2)训练孩子的觉知力,让他在“脱缰”时能意识到,并对自己喊“停”!这是自控力的要点; 3)花很多的时间去识别孩子的天份,这类孩子很可能在某个领域有异常的天赋(比如题图中的菲尔普斯是一个确诊的多动症。); 3、与孩子结成同盟 1) 跟孩子结成同盟,告诉他,你理解他的坐不住,而且你会帮助他减少麻烦,。 2) 跟孩子说话始终保持缓慢、坚定、耐心的态度,吓唬与威胁会让孩子焦虑,进而表现得更加糟糕; 3) 当看到孩子“脱缰”时,走过去,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温柔坚定地让他“放松下来”。这个做法比吼叫更能让孩子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知道他最爱的人是他的同盟者,而不是一个裁判和监工。他就会全力以赴地对付他自己个性上的挑战,更有自主权和自控力,也会更有自信心。 ? 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消失,12岁以前通过专业的感统训练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很难改变,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近调查显示中国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已经达到80%,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长必须尽早预防自己的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的表现,我们欢迎您对我们在孩子感统方面进行咨 询!!!

    本帖有0条评论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