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17-08-29 15:16:38 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幼儿园家长会发言稿范文

    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四种,一是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方法不对;二是自我控制能力差;三是生理因素的影响;四是家庭教育的因素。(举例略)家长要做好教育工作和协调工作,千万不能说

  • 2012-08-22 18:20:41 解读宝宝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需要了解宝宝,并且为宝宝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避免在繁杂、拥挤的空间中活动,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武器玩具(购买玩具)等等,从而减少宝宝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

  • 2008-08-20 09:03:47 我家宝宝为什么老爱打人?

    你1岁的小宝贝是不是开始挥起他的小拳头来发动攻势了?如何应付那些攻击力强的小家伙呢?

  • 2008-08-07 18:15:43 为何女孩不像男孩那样思考

    大多数人相信只有男孩子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在他们看来,男孩子更擅长发明创造,女孩子只有在词汇量方面令男孩望尘莫及。在小学里,女孩子比男孩子能更出色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特别是象要求坐好、遵守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话。女孩子往往得高分,而男孩子带回家的常是低分数。

  • 2008-08-04 09:33:00 父母的烦恼:我的“野蛮宝宝”

    一般,孩子的攻击行为常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玩具和食物等,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以男孩居多。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父母必须予以纠正。

论坛
  • 2021-03-30 17:10:07 璐瑶妈妈:混龄式教育好处多

    作为当前中国幼教改革的热点,混龄教育饱受争议。一线教育服务平台大咖素质训练营的创始人,璐瑶妈妈认为混龄教育模式,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国内外学者强调同伴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儿童需要有与同伴和环境互动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凯兹有关认知发展的研究也表明,无论年龄的大小,当互相交往的儿童处于不同理解水平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尤其是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产生的认知冲突更可能促进认知的发展。 国内,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初提出的“儿童教儿童”的主张,明确表示对幼儿同伴资源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同伴、教师、环境、社区等都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幼儿与同伴间(包括异龄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游戏等既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不容忽视的。 混龄教育模式在大咖知识学堂的实践 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幼儿出于荣誉感、责任心,会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混龄教育,是著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提出的一套旨在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体系。是将年龄在3~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据了解,大咖素质训练营的创新数学思维训练营正是采用混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的,大咖素质训练营的创始人璐瑶妈妈表示,混龄教育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使不同年龄、经验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有了多元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年龄段的优势,大孩子身上有小孩子身上没有的品质和力量,有时候小孩子身上又存有大孩子身上没有的灵气和思维模式,大家在一起学习可以相互帮忙,取长补短。璐瑶妈妈表示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将继续沿用这个模式。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1-03-18 09:14:16 多动症对儿童身心健康有哪些危害?

    注意缺陷和多动容易导致 ADHD 孩子学习困难, 90% 的多动症患儿学习成绩比较差,同时容易产生一些攻击性行为,比如经常欺负、威胁或者恐吓其他人,频繁地挑起与成人之间的争执,故意惹恼他人。 多动症常见危害 一、个人方面 1 、 轻微多动症:无法自觉学习,不能全神贯注的学习,成绩下降。缺乏行为控制能力,不听从家长的教育、管束。 2 、 严重多动症:学习水平较低,成绩较差,跟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较难读完小学以及初中。而且经常惹麻烦,妨碍别人。多动症也会延续到长大以后,甚至会有偷盗、撒谎及打架等恶劣行为,容易走上不良道路。 另外,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比如,学前或者学龄早期的孩子可能经常烦躁,发脾气,经常哭泣,比较难哄,粘人,过于紧张、害怕,不愿意去上幼儿园,食欲减退,睡眠不好;学龄期及青春期的孩子,会表现出孤独,不爱参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兴趣下降,常常感到很无聊,并且经常产生过于担心、紧张、恐惧的心理。 二、校园方面 我们要理解,孩子患上多动症,他的一些症状体现会影响他的生活中各个方面,在课堂捣乱,上课注意力不会集,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状况,这都是对孩子的损害 。 三、社会方面 倘若不从小治疗的话,长大后也会受其恶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法控制自己,做事冲动不顾后果,空有享乐主义,比较较易犯罪。 四、家庭方面 家长会因经常被老师 “投诉”而感到气愤,便会对孩子不断打骂。有些家长还会花费许多时间和金钱请家庭教师指导孩子。还有的孩子会对家长的行为产生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从而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 因此,了解多动症的危害,能够更好的促进家长们积极的给孩子进行医治。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8-02 11:05:25 孩子又打架了?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攻击倾向可能回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 例如:征服外部环境,在驾奴环境中取得成功。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攻击性”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分。例如一个人的毅力,意志品质等等。 反之,如果这种内在倾向朝一些不正当,不被社会所赞同的目标,如伤害他人,这种攻击性就是有害的。假如着一倾向在一些完全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的成人以及那些犯罪份子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攻击性的后果。 何为攻击性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这种伤害包括打人,骂人、嘲笑人和说坏话、造谣污蔑等等。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的攻击性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为可分为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两类。有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敌意攻击,而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是工具性的攻击。例如:在幼儿园里,一个男孩故意打一个女孩,惹她哭,这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只是为了争夺女孩手中的玩具而打她,则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开始表现出来。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20~23个月婴儿,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会发生争执等等。争端发生时,他们还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退让。这表明20~23个月婴儿已出现了早期的工具性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体质因素 应该承认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格强壮的孩子比体格瘦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但是,体质只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之一,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因素 首先,挫折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挫折威胁一个人的尊严,阻碍其稳定目标的实现,剥夺某某种活动动机的需求,因而当儿童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也是因人而异,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一般讲,独立性强的儿童,挫折后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大的儿童,挫折后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 其次,模仿也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模仿学习的能力却很强,因而成人如果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付其他儿童;成人如果放任孩子的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像片,孩子就会学会打斗,增强攻击欲,强化攻击性行为。 (三)家庭因素 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儿童。 这些冷漠拒斥的父母总是挫伤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他们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 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防治 (一)严格控制儿童收看电视、电影等大众的时间和内容。 一般讲,儿童收看时间以每周不超过10小时为宜;收看内容应有选择,应是健康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凡是宣扬武打、枪战、凶杀、色情等内容,腐蚀儿童身心健康的应一律制止。 (二)注意辅导方式。 不论儿童中出现什么行为问题,进行辅导解决总是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接触儿童,即在情感上爱儿童,又要控制儿童,即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接纳的目的是在一个温暖的情感背景上,更有效地将父母和教师的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儿童,控制的目的是在一个健康的文化背景上,向儿童提供有益的环境刺激。 通过最有效的控制方式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动,抑制攻击性等不良行为。一般常用的控制方式有强制、引导、爱的收回三种。强制包括惩罚、批评、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等;引导包括说理、表扬、指明行为的后果等;爱的收回包括暂时孤立儿童、不理睬儿童、表示失望等。这些控制方式的实际效果是很复杂的,它与父母、教师和儿童原有的感情基础相关,感情基础越好,效果也就越佳。 (三)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儿童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建立都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所谓群体情感气氛,是指一个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可以是融洽的,也可能是对抗的。这种情感气氛是由群体中的成员共同酿成的。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不仅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使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充实,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安全感,有依恋感,从而消除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之,如果一个群体是对抗性的,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对立,互不信任,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那么,生活在这种群体中的成员就会失去安全感、互惠感,其结果必然引发种种破坏、攻击等不良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会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幼儿,对于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予以鼓励、引导、发扬,对于他们的不足,应相信他们会改正,并创设条件,帮助他们一起克服,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6-01-27 18:38:20 宝宝生气就打人家长该怎么办?

    专家分析原因:打人是一种攻击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但是它并不能预测这个儿童未来的行为,比如早期爱打人的孩子,将来一定很凶残,暴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 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 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 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 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 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 父母娇惯。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形成了习惯。 * 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大人就比较多。 * 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