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论坛
  • 2021-12-08 13:56:13 让生呗大受震撼的孕妈心理学:试管婴儿体外培养,所以不用补叶酸

    今年夏天b站热播自制剧《突如其来的夏天》里,女主刘恋开局就坦陈自己是“试管婴儿”(当然后来发现这是妈妈善意的谎言),把“试管婴儿”这个陌生又熟悉的话题拉回了主流视线。 试管婴儿是“特别”的,那么做试管婴儿前是不是与“正常”孕育不同,不需要补叶酸呢?那些看似必要的事项,到了试管婴儿上是不是就不必要了呢?一些人根据体内体外的区别,得出了这个答案:试管婴儿,卵子小姐与精子先生都拿到体外去培养了,母体是否补叶酸都影响不到体外的培养过程,所以,不用补。 真是令生呗大受震撼的侥幸心理学。我们先来看试管婴儿是怎么回事:试管婴儿,体外受精-胚胎技术的俗称。顾名思义,就是把卵子和精子都拿到体外,让他们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再把早期胚胎移植到女性的子宫中,继续孕育至胎宝宝出生。 流程是这样的: 01.促排卵治疗 从女性体内获得多个卵子的治疗。 02.取卵 静脉麻醉下,用特殊的取卵针,穿刺成熟的卵泡,析出卵子。 03.体外受精 精卵放在特殊的培养基中,以期自然结合。 04.胚胎移植 受精后数日,用极细的胚胎移植管,将胚胎移入母体子宫。 05. 妊娠确定 术后14天测定血清HCG,确定是否妊娠。 纵观试管婴儿的整个程序流程。仅在受精后的数天内,胚胎发育是在体外完成。而胚胎发育其余“漫长”的过程,是在母体内完成。所以,试管婴儿并不具备叶酸豁免权。 只要涉及到胚胎发育,叶酸就必不可少。在形成胚胎前做的一切技术措施,都不影响补叶酸的防出生缺陷大计。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接受“ 试管婴儿”技术的孕妈妈,请你坚持补叶酸。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7-31 17:14:05 11位心理学家研究10年总结出的“学习法则",爸爸妈妈们都看过了吗?|盐城儿童思维培训

    人类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学习是否有法则?相信许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经验,那些很努力学习的孩子,考试结果并不一定都是优异的成绩。或者明明已经了解的知识,到要用的时候,怎么都想不起来...... 其实这些状况都是为学习出现了状况 2018年出版的 《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中文译名是《认知天性》。是 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用了10年的时间 ,根据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 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 今天蓝小鲸将通过撷取书本的内容,让各位爸爸妈妈们对于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为孩子提供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飞行员马特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有一次需要连夜开着双引擎飞机去肯塔基州送货。当独自一人飞行在11000英尺的夜空时,右引擎的油压突然下降了。马特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他的脑海中快速闪现了很多信息:引擎如果失灵,在关闭它之前飞机还能飞多久?飞机失去右侧的升力会不会掉下去?最后,考虑到飞机的损伤容限,他立刻做出了行动:关掉坏了的右引擎,把螺旋桨桨叶调至与气流平行的位置以减轻阻力,同时增加左侧的动力。在勉强飞了十英里之后,马特安全地迫降了。在案例中, 你不知道你学过的知识会在什么时候被派上用场 ,尤其在这紧急又要命的时刻,你没有办法去谷歌。学习就是一个是打造"心智模型"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让它最后能够 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心智模型,在所学的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并且能够做到 ,这种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也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某项技能或知识。 书中所提到的学习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是记忆 将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信息,通过巩固练习形成长期记忆。 第二步是检索 长期记忆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将学习的不同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检索线。 第三步是构建一个知识模型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每个步骤都密不可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了好理解,分开来一步一步说 第一步:记忆 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书本,并且进行集中练习。这一点在学校“填鸭式”的教学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孩子们认真地记笔记,用荧光笔画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线,然后站在墙角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或者在深夜里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种看起来"很努力的学习",为什么无法取得好的结果?这是因为 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只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 ,最终很多孩子会在考试时“原形毕露”。 有效的记忆方法是什么? ? 方法一:“考一考” 我们看到的知识,有70%就是会在极短的的时间里被遗忘的,这是大脑的自然规律。大脑跟记忆就像串珠子一样,知识是一颗颗的珠子,重复式的阅读只会让珠子(知识)不断往下滑落,那要终止珠子往下滑落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打一个结。打结就是 在记忆时做一个自我检视的动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考试 ,考试可以主动回忆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加上自我考试,记忆将会得到强化,学校里经常进行的随堂小考,也是基于这个目的。 实验案例: 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 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 ;而在仅作重复阅读但是没有测验,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蓝小鲸的育儿小方法: 跟小朋友一起看完书,听完绘本可以将里面的知识或者故事讲出来,爸爸妈妈可以问小朋友一些问题;或者小朋友当天上完课, 回家再请小朋友自己重复当天的上课内容 ,因为有一个自我检视的动作,给大脑增加了挑战,大脑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加深记忆。 ? 方法二:“等一等” 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新知识)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且和已知联系起来。而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 正因为如此,间隔练习或者搭配不同知识内容才更为有效。 实验案例: 曾有研究人员进行一个研究,训练两队孩子练习投沙包。考试规定,沙包要投到三英尺远的一个筐里。于是其中一队孩子一直站在三英尺的位置上练习投沙包,而另外一队人从来不投三英尺的位置,而是先练习投两英尺,然后再练习投四英尺,如此交替进行。12周过后,研究人员对两队孩子进行了测试, 结果发现投两英尺和四英尺的孩子,最后在投三英尺时的成绩要远远高于那些一直在练习投三英尺的孩子。 蓝小鲸的育儿小方法: 相信许多爸爸妈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当下做讲解时,孩子都无法理解,可是过一段时间在做一次,孩子就突然开窍了。这是因为密集的练习只会产生短期的记忆。我们可以 将学习做交叉不同内容的安排 ,比方周一做1~10的运算,孩子当下做不出来,我们可以先放弃进行其他的学习,到周四的时候在讲解并进行一次1~10的运算,因为周一已经进行过了练习,周四的讲解能够复习所学的内容,运算时又因为大脑进行回顾,就能更快的掌握所学的内容的窍门跟其中的逻辑关系。 所以不要长时间学习一个科目,换着学,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第二步:检索 不同知识间的检索线建立, 检索就像是一个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因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可是同时他原有的方言并不会忘记,当他学好普通话,就能够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 检索线就如同两个知识(习惯)的相互切换 。 有效的检索线要如何建立? 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 。比方在教导孩子成语”左右开弓”时,爸爸妈妈可以用孩子所能理解的生活情景,“你看,你用左手也能拉开这把弓箭,嗖,把箭射出去;用右手也能拉开弓箭,把箭射出去,这就叫‘左右开弓’。你记不记得你吃饭的时候,经常左手拿把勺子、右手也拿把勺子,一起开动,这也叫‘左右开弓’。” 孩子不管学到什么知识,爸爸妈妈们可以 尽量与生活情境做结合 ,因为当孩子对于知识与形象能做好链接时,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可以试着去使用,同时爸爸妈妈还需要 慢慢地适度增加难度 ,更有助于学习。 蓝小鲸的育儿小方法: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运用情境给孩子进行练习,比方孩子在学分数时,爸爸妈妈们可以用披萨、切水果等举例,孩子更容易理解。也不要忘记多给孩子进行练习,让孩子将形象与知识做好链接。 第三步:构建知识模型 大脑的构造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神经网络的精细结构可以由经验来塑造。这也就是说,大脑是会变化的,尤其是 通过学习,大脑中整合记忆的区域”海马体”,会产生新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会在下次学习新知识中继续发挥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越学习,大脑会越聪明 。 每一次学习完,帮助孩子梳理一下学习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和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怎么归纳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会整理知识的文件夹,也就是帮助孩子建构自己的“知识模型”。 当孩子拥有自有的知识模型,就更能够在不同知识间进行交叉运用。 蓝小鲸的育儿小方法: 看到一个猕猴桃,我们不仅仅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水果,还可以跟孩子回忆一下,以前还见过哪些水果呢?又有什么东西,长的像水果,但其实是蔬菜? 黄色的水果有哪些,黄色的蔬菜又有哪些呢? 学习与智商是一个正比关系 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基因只决定了一个孩子比其他孩子稍微好奇一些。很多理论解释了为何现在孩子的智商与之前相比普遍升高,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教育、文化(例如电视机的兴起)与营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通过这本书,爸爸妈妈们更知道怎样去科学地帮助孩子学习,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 大脑是一个自动化的学习系统,会自动进行学习的积累和再创造。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9年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SOI理论,思维过程包含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发散五大思维操作方式,相对应人的理解力、记忆力、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这五大能力是知识学习中最为关键的基础能力,基础学习能力能帮助大脑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系统建构。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1~10运算的关系,他就能很快的掌握10以上的运算题。这是因为大脑拥有了学习记忆,就形成经验的积累。所以一个孩子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完善的学习能力,能让学习事半功倍,举一反三。孩子的智商其实差距不大但父母是不是“聪明”,带来的差距却可以很大聪明的爸爸妈妈们,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帮助孩子放大智商,越学越聪明!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04-08 16:01:41 宝宝突然喜欢扔东西,到底要不要阻止?宝宝为什么喜欢扔东西? 这是进入空间敏感期的正常表现 从心理学角

    有些宝宝特别喜欢扔东西,抓到什么就扔什么,而且乐此不疲。当你把东西捡起来时,他会特别开心,继续扔得满地都是。为什么宝宝会突然喜欢扔东西呢?要不要阻止他? 这是宝宝自我意识的体现 宝宝刚刚出生的时候,以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直到 10 个月左右,当他不断将手中的皮球、纸巾、玩具书扔出去以后,会逐渐发现自己与这些物品原来是分开的,开始萌发基本的自我意识。 扔东西需要足够的抓握能力和投掷能力,在不断扔东西的过程中,他也会发现自己有“本事”让玩具飞出去或发出声音,会很有“成就感”,并深深地被自己的本事和这种成就感吸引,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一动作,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我要”的自我意识。 宝宝认为是在跟父母玩亲子游戏 通常情况下,宝宝把东西扔到地上以后,父母会迅速帮他捡起来。 在我扔你捡的过程中,宝宝常常会突然哈哈大笑,表现得特别兴奋,这是他把扔东西当做和父母一起玩的亲子游戏了,而且是由他主动发起的游戏。 在这种积极的互动过程中,有助于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也有助于宝宝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心理学上还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也会发现这样能引起父母的高度关注,于是在他们想得到关注的时候,也会选择扔东西。 这是孩子探索的学习方式 当孩子把积木块扔到地上,会发出“咚”的声响。 当孩子把皮球扔到地上,皮球会在“咚”的一声后滚动很远。 当孩子把带有音乐的玩具扔到地上,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声。 当孩子把纸片扔到地上,则轻飘飘地落到地上,没有任何声响。 在一次次地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扔和发出声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会发现不同体积、重量、形状和质地的东西扔到地上,所呈现出的状态、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自己需要用的力气也是不同的。 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虽然孩子并不明白这其中暗藏的科学道理,可这种体验和信息会不自觉地储存在大脑中。 也可能是孩子的一种情绪发泄方式 当然,孩子有时候也会通过摔东西、撕东西、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来发泄自己的小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都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 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不需要去制止,可以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等他自己平静下来。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父母都不应该盲目地训斥孩子! 训斥很容易会抑制孩子探知世界的好奇心,甚至会造成他内心的恐惧,使他变得胆小,不敢去自由地探索世界。也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疏远,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扔东西,父母如何应对? 尽量配合 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扔的物品,沙包、皮球以及各种不同形状、重量、质地的玩具,让他们在一次次扔扔扔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不同物体的不同属性,并培养空间感。 不要对孩子扔东西这件事过于关注 妈妈群里听过很多妈妈对这件事表现出很焦虑的样子,会担心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或形成暴躁的性格等等,其实真的没有必要。 这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而且只是一件小事,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一再强调,反而会产生“负强化”的效应,给孩子留下不好的阴影。 可以给孩子设置一定的规矩 如告诉孩子不可以扔易碎的、危险的物品;告诉他在游戏结束后把东西放回原处,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鼓励孩子自己把扔出去的玩具捡回来。 把扔东西变成有趣的亲子游戏 有位妈妈分享说,她在女儿这个阶段时选择了每个周末带她去河边扔小石子的方式,她们一起找各种各样的小石子,一起比谁扔得远,比谁扔得水花多……一起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 她女儿特别喜欢这个游戏,那些日子成为她们美好的记忆,也成为她们心中的小秘密。 多陪伴、关爱孩子 如果孩子是为了得到关注而扔东西的话,那么父母要自我反省,多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7-09-14 10:21:00 专家,宝宝出现乱扔东西的情况,有什么应对的措施?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大声制止孩子,并教育他这是不对的。但事实上,家长的训斥容易造成孩子不敢探索。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 2017-09-12 13:55:00 宝宝训斥宝宝扔东西,对宝宝还是一种伤害?

    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 2017-09-11 13:25:00 宝宝总是乱扔东西,难道还不敢教育教育?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大声制止孩子,并教育他这是不对的。但事实上,家长的训斥容易造成孩子不敢探索。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 2017-09-10 15:49:00 宝宝乱扔东西敢不敢训斥?

    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 2017-09-10 12:49:00 儿子现在7个月了,最近喜欢将玩具乱扔,他妈妈总会忍不住骂他,请问下可能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面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有的家长大声制止孩子,并教育他这是不对的。但事实上,家长的训斥容易造成孩子不敢探索。家长此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由于你的训斥,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孩子不敢再做这种体验。从心理学上看容易造成孩子恐惧胆小不敢去探索,丧失自信心,也减少了孩子获得知识的机会。

百科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