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20-04-04 13:19:28 孕妇维生素a过量有哪些后果,维生素c过量危害有哪些

    维生素A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发育,对孩子的视力以及视网膜的形成会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孕妇在怀孕的时候不仅需要补充营养,还要补充大量的维生素,所以孕妇不要忽略对维生素A的补充。那么孕妇维生素a过量有哪些后果?维生素c过量危害有哪些?

  • 2019-01-29 09:11:36 怀孕初期要流产怎么办,怀孕前期吃什么易流产

    大家都知道行房事的时候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对于不想要孩子的夫妻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也总有一些夫妻为了一时的快感忽略了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些女性在房事之后也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那么,怀孕初期要流产怎么办呢?怀孕前期吃什么容易流产?

  • 2016-08-18 12:10:29 ABC KIDS Ai+超能跑鞋和牛顿,不得不说的秘密关联!

    细心的宝妈会发现,孩子在玩耍后,有时候会跟妈妈说脚痛,而孩子又说不出原因,其实很多可能是童鞋缓震效果不理想造成的后果。孩子在奔跑与弹跳中,若鞋子没有较强的缓震功能,脚踝就会遭受冲击,如果不注意减震缓震的话孩子就会有受伤的风险。专家表示,现在的家长都看中鞋子的“颜值”,而忽略了一双有着缓震效果出众的儿童鞋,能够很大程度地保护孩子的足部,减少地面对孩子身体的损伤。

  • 2010-07-02 09:15:04 用自然后果处罚孩子过失

    自然后果法是卢梭提出的,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我们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去处罚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犯错的本身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其实这才是处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 2008-08-25 08:25:33 被忽略的孩子容易有攻击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有意无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办法,也就是“不管”,好像这样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论坛
  • 2021-10-27 12:08:01 儿童打鼾非小事 易引发过敏性鼻炎、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等并发症

    阳阳今年 5 岁了。最近晚上总是睡觉老是堵鼻子,打鼾,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其实阳阳从小有湿疹,一岁多时皮肤湿疹好了,但妈妈说从那时候起就觉得儿子经常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揉搓眼睛和鼻子,因为也不是一直都这样,所以阳阳妈妈也就没有在意,可是最近总是鼻子不通气,睡觉打鼾、经常趴睡、张口呼吸、初入睡时汗多、睡觉也睡得特别不踏实,总是辗转反侧,有时磨牙,白天精神也总是不怎么好,在学校里学习注意力也不集中,还经常无缘无故的咳嗽、打喷嚏。去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看医生,没有想到医生的结论却是 “ 腺样体肥大和过敏性鼻炎 ” ,建议做手术切除,这可把阳阳的妈妈给吓傻了,一个打鼾就会这么严重吗?过敏性鼻炎也会引发儿童打鼾吗? 打鼾就是过敏性鼻炎并发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的典型表现。 原来,阳阳的过敏性鼻炎早有发生,鼻塞持续存在,孩子用嘴代偿呼吸,时间长了引起腺样体肥大,就是因为过敏性鼻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造成的,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都是过敏性鼻炎的并发症也是最容易被误诊的。说到这里,让阳阳的妈妈明白了:原来阳阳在去年一年当中发生了好几次扁桃体炎而打吊针,反复的扁桃体发炎还一直以为是孩子体质差易感染呢,没想到幕后的主谋竟是 “ 过敏 ” ! 那么,孩子患过敏性鼻炎有这么严重吗,儿童打鼾究竟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呢? 原来,过敏性鼻炎鼻塞得不到有效抗敏治疗就会引起儿童腺样体肥大(扁桃腺肥大),很容易让孩子发展为 “ 腺样体面容 ” 或长期缺氧影响孩子的发育,更是增加了儿童手术切除腺体的机率。 专家指出,目前儿童过敏性鼻炎很多都处在鼻炎最轻持续状态,且时好时坏,很容易被家长们及医生忽略,长时间的过敏性鼻炎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并发严重并发症,正如小阳阳的腺样体肥大,一个打鼾,牵出了阳阳最终的症结所在,还有一部分儿童因过敏性鼻炎的误诊而引起中耳炎甚至听力下降等,都是他们经常会遇到的病例。那么,象这种鼻炎不严重的孩子在平时要如何防治呢? 免疫抗体抗过敏新疗法(欣敏康益生菌)为儿童过敏性鼻炎提供了一种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式已被广大家长所采用。收效显著。那么,哪种情况的过敏儿童应及时服用欣敏康益生菌进行免疫抗敏呢: 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或慢性鼻炎、过敏性咳嗽或经常呼吸道感染的儿童,腺样体就会过度增生,形成腺样体肥大,导致上呼吸道狭窄,而出现以下症状 : ● 鼻塞、打鼾、张口呼吸、呼吸音粗重、睡觉辗转反侧、喜欢趴着睡或侧睡,不能仰睡,吃饭缓慢; ● 由于呼吸不畅,时间久了便会引起大脑缺氧,从而造成患儿脑部发育比正常人迟钝; ● 腺样体增大也会阻塞咽鼓管开口,引起渗出性中耳炎,听力下降等症状; ● 腺样体肥大可以导致鼻窦炎,嗅觉减退甚至嗅觉丧失; ● 腺样体肥大还可导致扁桃体肥大; ● 鼻塞引起的呼吸不畅也可影响睡眠以及缺氧; ● 严重者,特别是合并过敏性鼻炎的腺样体肥大患儿可以导致 “ 腺样体面容 ” 表现为上颚翘起,上唇或下唇变厚、鼻头变大和面部变形等; ● 对于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患儿,可以出现搓鼻子(抠鼻子)揉眼睛、打喷嚏、流清鼻涕; ● 合并过敏性咳嗽的可有阵发性干咳、运动后干咳,严重者可以出现哮喘症状。; 儿童鼻塞打鼾是过敏性鼻炎并发腺样体肥大的最为关键的症状和病理生理学改变。 由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或慢性鼻炎会刺激腺样体增生而导致鼻塞,并且鼻炎本身也导致鼻塞,两者相加会加重鼻塞。对于儿童过敏性鼻炎鼻塞咳嗽等的治疗除了常规抗炎治疗外,更应注重孩子过敏体质的调整,为此专家建议:长期补充抗过敏益生菌欣敏康,可改善儿童过敏体质,起到良好的抗敏防敏作用,此疗法的加入已被台湾四大医学中心通过临床验证,效果非常的好,并得以广泛推广。 特别提醒: 1 、宝宝鼻子不通气时不可用滴鼻药。因为使鼻子通气的药物中会有麻黄素,滴药时由于鼻咽相通,药物会被宝宝咽下。一旦麻黄素被宝宝身体吸收后,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年轻父母不可给宝宝使用滴鼻药。 2 、不可用硬物或手挖宝宝的鼻子。由于宝宝鼻腔尚未发育成熟、鼻腔小、鼻黏腊分布丰富,用手或硬物去挖宝宝鼻子,很可能损伤宝宝鼻黏膜,引起鼻出血,若细菌进入鼻腔还可造成呼吸道感染。 3 、注意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各种急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避免炎症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塞。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1-07-17 16:29:37 别让软软睫毛,成为伤眼利器!

    家有臭宝,家长们都知道 小孩子的生活是“危机四伏”的 需要很多的关注和照顾 但可能大部分家长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看起来软软乎乎的睫毛 扑闪扑闪,十分可爱 但如果睫毛长得"不对劲"了 真的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伤害 倒睫 孩子爱揉眼睛,家长都会尽力矫正,但很少有家长了解到这背后的原因,这不一定只是坏习惯,也可能是睑内翻倒睫导致。 睑内翻倒睫,是指眼睑缘朝内翻卷的同时,带动了整排睫毛也朝向眼球,而宝宝的睑内翻倒睫情况,大多是天生的。虽然睫毛软绵绵,但当它倒向眼球,由于刺痛刺痒和异物感,孩子常会忍不住揉眼缓解不适。当孩子莫名产生了揉眼睛或无故眯眼、流泪的习惯,家长们应该及时联想到,是否有睑内翻倒睫的存在,及时带宝宝进行治疗噢~ 而在睑内翻倒睫患者中,有几种常见的错误行为,出现得太过频繁,真的让武汉爱尔眼科医生大呼“别别别”: 1.拖延矫正 对于小朋友来说,由于鼻梁骨骼等都还未发育完全,随着生长,倒睫的症状有改善或消失的可能,但也有需要进行矫正治疗的情况。 建 议 家长不应自行判断,而应该经过医生专业诊断,以免耽误孩子的治疗而造成对视力的伤害。 至于成年人的睑内翻倒睫,就几乎不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了,大家请一定尽早就医。 2.揉眼缓解 揉眼一时爽,倒睫毛扫得眼睛难受时,揉揉眼,似乎立马就缓解了刺痛、刺痒和异物感,但大家肯定都知道,这绝不是长久之计,反复的搓揉缓解,只会加重睫毛对眼球的摩擦。 3.药物治疗 如医生开出的眼药水等,主要是针对因睑内翻倒睫而造成的伤害,如角结膜疼痛等,但药物是无法改变睫毛、眼睑朝向的,所以不存在用药物来“治疗”、“矫正”睑内翻倒睫这类说法。 4.自行修剪或自行拔除 倒睫刺挠眼球,剪掉就好了吗?当然不能。很多患者自己用剪刀等将病态的睫毛修剪后,似乎不适瞬间就缓解了。但是,实际上,剪掉后再生长的睫毛反而会更粗更硬,对角结膜的伤害也就会更厉害。 而自行拔除,也会有同样的后果,更严重的是,自己拔睫毛还容易引发感染和炎症,对倒睫的治疗有害无益。 5.笼统治疗 倒睫其实也分很多种情况,比如因为少数毛囊异常导致的几根倒睫,再如因为睑内翻形成的整排倒睫,而根据倒睫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采取的矫正手段也需要具体分析,一味手术或一味不手术,都是不科学的。 建 议 一般来说,少量几根倒睫可以考虑电解拔除等方式,而整排倒睫、睑内翻倒睫则需要进行手术矫正。 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湖北总院)眼睑眼眶眼整形科凃惠芳主任提醒大家 ,睑内翻倒睫在一开始可能“隐匿”在揉眼、眯眼等习惯背后,不容易让人察觉,在小朋友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感受的阶段,家长们一定要多多关注,让孩子的困扰得到及时的干预和矫正哦。如被确诊为睑内翻倒睫,应遵从医生的专业诊断和建议,来决定最终的矫正方案。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1-04-28 16:20:31 小步在家早教育儿课堂:三步破解宝宝的坏情绪

    不管是因为大人的管教(例如 “不能啃地上捡来的东西!”),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想串珠子但是怎么也对不准),或者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发现自己带回来的小螃蟹死掉了),以及朋友的拒绝(“小明不理我,他只跟小君玩儿”),孩子会在各种时候碰到自己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挫折,而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决定了他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需理解,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 ·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的理论: 3 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由右脑,即主管感性情绪的大脑控制。故孩子情绪很强烈、很敏感,但做事情仍旧缺乏逻辑性。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因其左脑发育尚不成熟,讲道理其实是一种无用的行为。 此外,大脑还有上下脑之分。下层大脑负责比较原始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等,该情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处于比较完善的状态。而负责复杂思考的上层大脑需到 20 多岁才能发育完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面对困难给出的反应是简单且直接的,而深入复杂地思考需要通过长期地锻炼才能形成。 了解孩子大脑的发育过程,可以先让家长们缓解压力。对孩子来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发泄情绪是正常的,是每一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各种误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呢?各种育儿书籍有非常多的说法,但基本上都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积极地倾听和共情; 第二步,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第三步,引导他们关注解决方案。 积极地倾听和共情 积极倾听要求父母不对孩子的话发表任何意见和判断,既不要批评也不需要赞美,既不去分析,也不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只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情绪,并与他们共情。因为积极倾听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知道他说的话被人听见了,和父母的谈话可以让他将情绪释放出去,而父母愿意接受他这些情绪,并且引导他理解自己的情绪。 积极地倾听和共情有三个要点。 第一,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真心去体会。有时候比语言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很注意我们是否真的在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在这里,蹲下来,与孩子目光平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让家长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同时,孩子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很多时候,家长的换位思考是最难做到的。 23.jpg 第二,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需求。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提到了各种错误的回应方式,而更好的回应,看起来简单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是运用那些最基础的词句,表示你在听、对他们说的事情感兴趣。比如 “哦?”“是吗!”“嗯!”“然后呢?”“能多说一些吗?”这些词句,就像门把手一样,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让他们知道家长很关注他们的情绪。 爸爸妈妈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些简单的语句,它们可拥有着强大的能量哦!小步菌悄悄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很多时候,简单的语句比复杂的长篇大论更让宝宝感兴趣呢。很多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当你用这些方法带着孩子去表达的时候,孩子竟然真的可以靠自己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小步菌在《全脑教养法》里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典型案例,现在就愉快地分享给大家吧: 孩子:我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儿了! 爸爸:哦,是吗? 孩子:他老是动不动就推我,太讨厌了! 爸爸:看起来你不喜欢他这个行为。 孩子:是的!不喜欢,我不喜欢别人推我。 爸爸:嗯,是的。 孩子:他总是想要拿我的玩具,但是我还没玩完呢,他应该等一下。 爸爸:有道理。 孩子:他只要等等,我会分享给他的 …… 不要小瞧孩子自己叙述问题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就会从完全情绪化的反应中走出来,开始启动他们的理智进行思考。 第三,试着帮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有很多书把这一步称为共情。幼小的孩子,一般都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家长基于对孩子状况的观察和理解,帮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感受,这一方面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深切的同情,从而感受到与家长之间紧密的联结和来自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孩子学习情绪、认识情绪,其实家长是在用自己的同理心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让孩子明白情绪并不危险和可怕,未来就能更好地应对这样的情绪。例如, “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看起来很难过”“你是不是很失望”“我看得出来你有点害怕”等等。注意,不要背词句,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前两步,真正地理解和倾听。 这里有几个特别容易碰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1 、接纳孩子的感受就等于认同、放纵他们所有的感受吗? 孩子: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一味认同孩子的家长:真是,你说的对,她这样做确实挺讨厌的。 接纳回应并不等于认同, “你说得对”这种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却妨碍了孩子的自我反省。 孩子: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接纳孩子的家长会这样回答:你真的挺想去操场玩儿的(听出孩子的需求关键),老师这样做,你是觉得很失望吗?(帮孩子准确表达情绪) 孩子:是的!(往往孩子都会继续说下去)她总是说太阳太大或者风太大、太冷了,所以不让我们去玩儿 …… 家长:(安静的听着其实就可以了) 孩子:其实太阳大的话,可以带帽子的。 家长:这个建议不错,你跟老师说过吗? 孩子:没有 ……下次我就跟她这样说。 2 、不要完全重复孩子的话。 孩子:我再也不跟小明玩儿了! 家长:你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儿了? 孩子听到跟自己一样的话,反而会觉得家长啰嗦或者没有仔细听,你要做的是翻译他背后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倾诉、或者引起注意): “哦?怎么了?”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发泄愤怒): “你看起来很生他的气。” 尤其要注意不要重复孩子对自己的否定。 孩子:这个东西我始终弄不好,太笨了! 家长:花这么长时间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气馁。不过你一直很有耐心地在尝试,我觉得很棒。 3 、哪怕在必须限制孩子的行动时,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倾听。 孩子:(大哭着要打另一个抢走玩具的孩子) 家长:(一边抓住他的手制止这种行为,一边说)弟弟抢走玩具,你非常生气,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不能打人。 注意,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必须要迅速地采取行动。经常有家长站在一边不断地唠叨或者大声地训斥,但就是不去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这样的问题是,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理解你唠叨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并不清楚他们到底哪里做错了;而对大一点的孩子, “嘴仗”就很容易不断升级。 帮孩子冷静下来 通常来讲,如果你积极地倾听并和孩子共情,孩子自然就可以逐渐冷静下来。哪怕在冷静下来之前会有短暂的情绪宣泄,因为孩子感到他们可以很安全地把情绪抒发出来,但整个共情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冷静、启动理智脑的过程。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并不能就此冷却下来,特别是对某一些坚持度(参考很会爱学院第三个主题,认识你的孩子)比较高的孩子来说,需求未被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更加激烈。虽然我们说,不要害怕孩子的哭闹,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是让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激烈的情绪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这时候,除了最简单的拥抱、安抚,家长还需要配合一些其他的办法: 方法一:转移注意力 这个办法对 3 岁以下的孩子比较管用,但是对 3 岁以上的孩子效力会越来越小。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还未经过前面的倾听和共情以及等待孩子自然恢复平静的过程就直接开始转移注意力,那其实是变相地否定和轻视孩子的感受。 方法二:幻想愿望被满足 当你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个愿望时,承认它,并通过幻想的方式予以支持,这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你会发现,通过引导孩子的想象,可以打破僵局。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这种做法显示出你真的关心孩子的需求,另外也可以让我们获得暂时的满足感。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幻想的时候,大脑看上去真的得到了满足。 “你真的好想吃糖,我敢打赌,现在要是能吃一大块巧克力,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开心?”然后,设法满足孩子深层次的需求,比如“我想,你肯定是饿了,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或者我们可以找一种更健康的点心……” 方法三:让孩子讲故事 对已经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引导孩子把整个过程复述出来,实际上就是在调动他的左脑,让他开始用理智思考问题,理解当前的问题,而不是完全被右脑的情绪控制。而且家长还可以进而讲述跟这个故事相关的事情,比如 “是的,上一次我们去打预防针的时候,你也觉得非常害怕,那时候你……” 方法四:游戏力 游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孩子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游戏来解决。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非常渺小脆弱的状态,需要依附他人,在很多事情上无能为力。但通过游戏,他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感受,一定程度上与在妈妈怀里大哭的效果一样。从生理上来说,游戏的时候会刺激孩子体内的内啡肽和催生素这一类的荷尔蒙的产生,让他们感觉舒服。游戏还是加强孩子与家长联结的最佳方式。比如,你可以装成笨手笨脚的大怪兽,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却被孩子打败或者吓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装作被孩子的魔法控制住了,只有孩子让你动,你才能动,让你停下,就得停下,这样的游戏让他们感觉到控制力。 方法五:画出来、发泄出来 有不少家长发现给孩子一些媒介去发泄,也是一种好办法。比如,你可以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让他把愤怒画出来,可以是画大大的圆,有多愤怒就画多大,也可以是无规则的线条,孩子发泄的时候可以在一旁帮他们描述出来: “画一下,你有多生气?哦!这么大的圆,有这么生气呀!”其他物体,比如柔软的枕头、可以蹦跳的垫子等都可以成为情绪疏导的工具。 寻找解决办法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需求虽然不能通过他们想要的方式得以解决,但其实并不是无解的。如果陷入 “一定不能用你的方法,只能用我的方法”的权力之争,就难免会有一方无论如何觉得不满意。著名的育儿经典《父母效能训练》以及各种其他育儿方法都会强调,在这个时候,把孩子发泄不满情绪最终引导到寻找解决办法上来,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孩子不仅可以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了解到冷静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击,是一项了不起的生活技能。 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两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长直接告诉他们可替代的解决方法或者给他们示范解决方案。比如 “那个不能吃,咱们换这个”,或者“不可以打人,你如果想叫爸爸,可以轻轻碰碰爸爸的胳膊”。 三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当然,这些选择导致的后果,都得是家长能够接受的。给予孩子选择,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做决策的信心,同时让他们理解家长可以接纳的界限。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可以进行策略的引导了,这时候家长可以开始用启发的方式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包括: 1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2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3 、你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你现在对这个办法有什么想法? 运用启发式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不要提前预设答案。如果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想要他说出来,那么你就无法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要把这些问题当成了解孩子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的机会,发自内心的去询问。 2 、如果家长或者孩子中的任何一个人仍然处于烦躁的情绪中,那么就不要提问,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启发式的问题对大孩子也是有用的,不过,到了四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来寻找解决办法的方法就更多了。《正面管教》最推崇的一种方法,是用开家庭会议的方式来共同探讨一些孩子与家长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在这个主题下有一个专门的清单,来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在和大一点孩子探讨解决方法的时候,家长要时刻在心中记住一个问题,是否能有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既不是家长赢也不是孩子赢的解决办法。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的,只是我们都会被惯性思维左右,又多多少少都会无意识地注重家长的控制权,因此常常会忽略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但寻找第三条道路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情商训练,一方面让他们理解很多事情都是灵活的、有多种解决办法的,应该去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案,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本帖有0条评论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