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论坛
  • 2022-06-29 16:04:14 分享猫咪驱虫四大误区及妙宠爱使用感受

    成为铲屎官之后,除了多一份撸猫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保护猫咪的健康安全,一定要做好定期驱虫工作。关于宠物驱虫,大家一定听说过很多教程攻略,但往往有 不少 人踩坑。下面我总结了在养猫过程中非常容易中招的四大驱虫误区,以及给我家猫使用妙宠爱驱虫的亲身感受,希望能给小伙伴们一点帮助。 误区一:猫咪不出门就不驱虫 这是常见的错误理解。虽然铲屎官非常注意对猫咪的卫生防护,但即使猫咪在家足不出户,也难免会遭受寄生虫的侵袭。包括常见的收取快递,主人外出回家的衣物、鞋子,家里的盆栽等等,都可能将虫卵或寄生虫带入家中 , 并附着在猫咪的身上,一旦猫咪舔毛发就很容易将寄生虫 吃 入体内,导致生病。 误区二:以为给猫洗澡等于驱虫 这里强调一下:洗澡不等于驱虫! 给猫洗澡更多的是去除它身上的 脏污 , 并无法 除去猫咪的体外寄生虫, 且 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寄生虫,还会在那之后继续感染,危害猫咪的健康。因此,洗澡并不能替代定期驱虫哦! 误区三:看不到虫子就不驱虫 真的是这样吗?在这里给宠主们科普一下:有些寄生在猫猫身上的虫 子 是肉眼可见的,但还有一些寄生在体内的寄生虫,即使是观察宠物粪便,我们也很难发现。以常见的跳蚤为例,95%的虫卵、幼虫和蛹我们无法通过肉眼识别,它们隐匿地散落在猫猫的生长环境中。因此一定要定期做好驱虫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误区四:一年才做一次驱虫 有些宠主觉得给猫打了疫苗,没必要频繁驱虫,一年做一次就可以了,我之前也曾有过这样的误区,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长期未给猫咪做定期驱虫危害非常大,因为猫 咪 体内感染寄生虫 的 初期症状并不明显,若未被宠主及时发现和治疗,一旦寄生虫大量繁殖 , 容易导致呕吐、拉稀、消瘦、发育缓慢等症状,所以一定要每月为猫咪做好驱虫。 那么,驱虫药用哪种好呢?以我使用的内外同驱用药妙宠爱为例,它能消杀猫咪体内外七种寄生虫,包括:跳蚤、蜱虫、耳螨、虱子、蛔虫、钩虫、心丝虫等,特别对于常见跳蚤,可以在产卵前杀死成虫,还可驱除环境中的虫卵。而且重要的一点是 , 它对猫咪十分友好,外滴设计简单方便,猫咪感觉舒适,不会有应激反应,每月一次也不麻烦,懒宝宝们可以尝试下哦!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2-03-30 18:40:12 让自然滋养你:居家办公也能感受快乐

    这个不一样的春季随着疫情的反复,居家自我隔离和社交活动的减少,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的常态,越来越多人开始过起居家办公生活的日子。但居家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多人的心理和身体状态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难以区分,自律和焦虑来回拉扯。 如何正确打开居家待机生活,不妨来看看康维他的居家蜜籍吧! 事先罗列每日工作计划 居家办公也有章法,每天起来可以给自己罗列一下今天的工作计划,下班前进行一次复盘,记录当日进度24H密切追踪,确保工作项目状态正常。让生活尽量回归正轨。很多的焦虑来源于生活节奏被打乱,此时,更需要科学制定学习工作计划,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合理休息。将注意力聚焦到学习工作上来,避免被过多的外界信息占满。 巧用番茄钟 番茄工作法是精简的注意力调配方法,它的原理很简单,专注在你的工作上持续25分钟时间一到就放下工作休息5分钟,持续重复这样的周期。在休息期间,可以拉伸活动一下身体,起来走动走动,或者喝一杯康维他麦卢卡蜂蜜水工作热情UP! UP!劳逸结合,注意力更集中,工作效率更高。 保持适当的沟通 无论是跟家人朋友打电话,还是认识一些新的网友,与人保持良好的社交联系会让人不那么容易抑郁。要与家人或朋友保持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彼此给予积极正面的信心与能量,从而减少心理应激反应,或确保其在可控范围内。 在家也要适当的运动 做做瑜伽,跳跳操,拉拉伸,体育锻炼不仅能加强免疫力,还能够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分泌的多巴胺可以让人自然感到心情愉悦。在家宅生活运动健身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健康营养的呵护,可以用一些“甜蜜”犒劳一下自己,空余时间做一顿荤素均衡的健康餐,加点康维他麦卢卡蜂蜜,营养MAX。来自于新西兰珍贵的健康馈赠,作为以“独麦素”而知名的康维他麦卢卡蜂蜜,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干净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和前沿科技力量,成就了康维他一系列拥有高活性的营养价值的,天然、健康的麦卢卡蜂蜜产品,深受全球消费者青睐。 居家办公,隔离疫情不隔离对生活的期待,在家焦虑的时候,可以来一点自然的甜蜜,康维他麦卢卡蜂蜜源于自然,让自然养护你。在春意萌发的季节,STAY HEALTHY,STAY SAFE,期待春暖花开时再在户外相聚。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2-01-22 10:08:42 【公益活动】地摊义卖,感受温暖。

    【公益活动】地摊义卖,感受温暖。 1 月 14 号 -16 号 滨江龙湖天街出现了一群神秘的人 他们带着玩具、鲜花、画板 ... 在游园会场馆里支起了五个公益摊位 “地摊经济” 仿佛更能感受出一个城市的温度 一个个小小的路边摊,一颗颗炙热的公益心 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山区的贫困儿童 我们不了解一个足球对他们有多珍贵 我们不知道运动器材在他们眼里的价值 ... 但是我们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他们 播撒爱心种子 用小爱凝聚成大爱 在地摊公益活动中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为了给起夜姥爷送一个小鸭子夜灯,挑战自己不擅长的篮球、足球游戏;为了送一束鲜花给自己的公主——妈妈,努力闯关的小男孩;还有看到公益海报默默捐钱不要礼物的家长 .... 方寸之间,连接的不止是商品和售卖 更是城市之间原本疏离的社交关系 还有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和爱 本次公益活动所有收益跃动客都将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等,圆孩子一个体育梦!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9-10-18 17:39:14 2岁半的小娃娃也有好朋友了,看着真感慨,这时的家长需要做什么吗?要怎么引导孩子呢?

    2-4岁:建立稳定社交圈并不断扩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有机会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社交圈,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下不断去练习还稚嫩的社交能力。父母一定不要因为自己的担心而束缚了孩子,把每个冲突看成一次成长锻炼的机会,反思孩子之前两阶段哪里没做好,创造相对安全的环境帮助孩子拾遗补缺,巧妙地将担心转换成让孩子感受不到压力的行动计划。

  • 2019-10-17 20:50:53 宝宝2岁,比较内向。我要怎么引导孩子呢?希望可以回复下我。

    首先,要明白TA不是内向,而只是慢热。 性格没有好坏,但很多人一谈到“内向”,还是潜意识把它当成一个“负面”的标签,总觉得内向容易吃亏;也会让父母觉得,孩子的性格定型了。 而“慢热”是脾性里的某个特征,是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前“热身”的。思路转变影响了我看待小D很多慢热行为的角度。以前我第一反应是“她内向,很害羞”,其实是在给她贴标签;但现在我会告诉自己,“嗯,她比较慢热,看看我有什么方式带着她热身一下”。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的性格,而是教会孩子一些方法,让她可以疏导紧张焦虑的局促情绪。 其次,要帮慢热孩子做好热身,这是成功社交的中心思想。 “无条件接纳”是让慢热孩子尽快热身的最重要的基础。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打着帮助的旗帜,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比如“你看TA在唱歌,你也唱啊”。这不是帮助,而是伤害。因此,要时刻记住,“无条件接纳”,我爱我的孩子,爱她本来的样子,这份坚定的爱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双管齐下之一,提前给予通知。 慢热型的孩子需要有全局观,要了解清楚新的事物和环境后,才行动。基于这个特点,提前给予通知,提前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有什么变化,会遇到谁,可以让他们有一种掌控感,就会减少焦虑,更加容易融入。比如小D去幼儿园,我给幼儿园的各个场景拍照,做成一本书。每天拿出来和她回顾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帮她熟悉新环境。 第四,创造机会让孩子体会与人相处是舒服的。 对于慢热的孩子需要让他们多多体验“和其他人在一起也挺舒服”的感受。因此,有意识地多在自己家里邀请朋友、小孩子一起玩。 新环境加上陌生的人,这两个因素都是新的,慢热的孩子接受程度就会更加困难。因此,帮助他们降低“难度”,先从自己舒服的环境里去接触他们不是那么熟悉的人,会有助于他们热身。这整个过程一定是尽量保证整个经历都是正向的,孩子是舒服的。

  • 2019-04-23 13:01:19 新生儿听力筛查有用吗?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基本发育成熟,一出生就具备了听的能力。在1岁内通过常规体检和父母识别几乎无法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只有新生儿听力筛查才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

  • 2018-03-04 14:18:00 一般最早出现胎动是什么时候啊?

    胎动是宝宝在孕妈宫内的活动,孕妈下腹部会有一种“小鱼在水里游的感觉”。因为宝宝在孕妈的肚子里动,如果是孕妈第一次感觉到的话一般是会感觉到很神奇、不可思议的。 一般来说,初产妇会比较迟感觉到胎动,多数在16-20周左右开始感觉到胎动,少数人还会再晚一点点。另外,部分孕妈的肚皮薄或者敏感的话,可能会在14周左右就感受到胎动了。一般在早期只会感觉到有一点感觉,到了孕晚期胎宝宝大了,力气也大了,孕妈就会感觉宝宝的手和脚都会在动,主要是力度会有所不同。

  • 2018-03-04 11:54:00 为什么怀孕后要做监控胎动的呢?

    孕妈应该要监测好宝宝的胎动情况,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及时做好补救措施。特别是在孕30周以后,宝宝出现问题,可及时到医院采取补救措施,来改善宝宝的情况。因为胎动是宝宝在宫内是否安全的最重要指标,这个也是妈妈能够感受到。

百科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