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2010-09-26 09:26:51 单亲家庭教养的三大误区。

    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呢?其实单亲的孩子完全有可能健康的成长,但是单亲家庭的家长往往会一味排斥对方,过分溺爱孩子,并且给孩子不良暗示。

  • 2009-12-31 09:41:51 走出幼儿教养5误区

    你的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我们问的是宝宝的心理颜色,他的内心,是快乐的,还是忧郁的。如果家长不想宝宝的未来是忧郁的蓝色,那么从宝宝小时候起,请给他彩色的、快乐的时光。

  • 2009-11-30 09:24:31 关注早期教育

    主讲人简介   徐朝霞:北京万花筒蒙特梭利法儿童心智研究所所长。   冯淑兰:中央教科所幼儿教育国家“十五”课题组成员,北京市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朝阳区亚运村街道第二幼儿园园长。   袁 春:北京市0岁到3岁社区早期教育“十五”课题组成员,北京市社区早期教育示范基地,丰台区方庄第三幼儿园高级教师。 内容简介   在人的一生当中儿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我们一个人的性格人格以及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因而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人士的关注。但是早期教育显然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同时它还涉及到了家庭社会以及幼教机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对早期教育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认识上的误区呢?   早期教育是用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对0到6岁的孩子和0岁到6岁的家长进行一些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一些教育,这是从广义的上来说;那狭义上的来说,是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根据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对0岁到3岁的婴幼儿进行教育环境的影响和教育。   其实广义地是0岁到6岁,那么狭义地讲0岁到3岁,这个是有区别的。这两个阶段是不一样的,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0岁到3岁和3到6岁有很大的区别。3岁到6岁,和0到3岁这个里面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的一些理念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这个好像在我们平时我们接触到的没有考虑得那么细,包括我身边的很多刚刚有了孩子的人,觉得0岁到3岁什么都不懂,可能不存在教育问题。这个应该是不对的,那是一种误区。   其实早期教育应该教育的是孩子,培养的是家长,家长是最至关重要的,要不然为什么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   家长现在对孩子是重知识轻能力,而且他还忽略一个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上面的培养。他都是包办代替,而且这都是传统的教养方法,就是说吃饱了、喝好了就可以了,但是他忽略了往往包办代替。   当前存在的社会上的各种育儿的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2009-09-14 09:10:20 探访全纳,走出感统训练误区

    全纳教育的测评及有特色的宝宝感统课程,为感统失调的宝宝提供了较为科学全面的感统训练。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宝宝的感统发展同样重要,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资讯,走出感统训练的误区。

  • 2009-02-13 09:20:28 男女有别--宝宝教养的四大差异

    正所谓男女有别, 男宝宝和女宝宝不但在生理上有许多不同,而且在疾病、教养及照顾方式上也有不少差异。爸妈只有了解以上差异,采取不同方式对待,才能使宝宝健康成长。

论坛
  • 2021-04-28 16:20:31 小步在家早教育儿课堂:三步破解宝宝的坏情绪

    不管是因为大人的管教(例如 “不能啃地上捡来的东西!”),还是自己能力不足(想串珠子但是怎么也对不准),或者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发现自己带回来的小螃蟹死掉了),以及朋友的拒绝(“小明不理我,他只跟小君玩儿”),孩子会在各种时候碰到自己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挫折,而在这个时候父母的反应决定了他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需理解,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 ·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的理论: 3 岁以前的孩子,主要是由右脑,即主管感性情绪的大脑控制。故孩子情绪很强烈、很敏感,但做事情仍旧缺乏逻辑性。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因其左脑发育尚不成熟,讲道理其实是一种无用的行为。 此外,大脑还有上下脑之分。下层大脑负责比较原始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等,该情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处于比较完善的状态。而负责复杂思考的上层大脑需到 20 多岁才能发育完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面对困难给出的反应是简单且直接的,而深入复杂地思考需要通过长期地锻炼才能形成。 了解孩子大脑的发育过程,可以先让家长们缓解压力。对孩子来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发泄情绪是正常的,是每一个孩子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了各种误区,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处理方式呢?各种育儿书籍有非常多的说法,但基本上都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积极地倾听和共情; 第二步,帮助孩子冷静下来; 第三步,引导他们关注解决方案。 积极地倾听和共情 积极倾听要求父母不对孩子的话发表任何意见和判断,既不要批评也不需要赞美,既不去分析,也不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只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情绪,并与他们共情。因为积极倾听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知道他说的话被人听见了,和父母的谈话可以让他将情绪释放出去,而父母愿意接受他这些情绪,并且引导他理解自己的情绪。 积极地倾听和共情有三个要点。 第一,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真心去体会。有时候比语言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很注意我们是否真的在听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在这里,蹲下来,与孩子目光平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能让家长把自己的姿态从心里放下来,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同时,孩子也能感觉到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很多时候,家长的换位思考是最难做到的。 23.jpg 第二,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需求。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提到了各种错误的回应方式,而更好的回应,看起来简单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就是运用那些最基础的词句,表示你在听、对他们说的事情感兴趣。比如 “哦?”“是吗!”“嗯!”“然后呢?”“能多说一些吗?”这些词句,就像门把手一样,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让他们知道家长很关注他们的情绪。 爸爸妈妈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些简单的语句,它们可拥有着强大的能量哦!小步菌悄悄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很多时候,简单的语句比复杂的长篇大论更让宝宝感兴趣呢。很多父母会惊喜地发现,当你用这些方法带着孩子去表达的时候,孩子竟然真的可以靠自己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小步菌在《全脑教养法》里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典型案例,现在就愉快地分享给大家吧: 孩子:我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儿了! 爸爸:哦,是吗? 孩子:他老是动不动就推我,太讨厌了! 爸爸:看起来你不喜欢他这个行为。 孩子:是的!不喜欢,我不喜欢别人推我。 爸爸:嗯,是的。 孩子:他总是想要拿我的玩具,但是我还没玩完呢,他应该等一下。 爸爸:有道理。 孩子:他只要等等,我会分享给他的 …… 不要小瞧孩子自己叙述问题的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就会从完全情绪化的反应中走出来,开始启动他们的理智进行思考。 第三,试着帮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有很多书把这一步称为共情。幼小的孩子,一般都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时候,家长基于对孩子状况的观察和理解,帮助他们表达出他们的感受,这一方面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深切的同情,从而感受到与家长之间紧密的联结和来自家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孩子学习情绪、认识情绪,其实家长是在用自己的同理心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让孩子明白情绪并不危险和可怕,未来就能更好地应对这样的情绪。例如, “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看起来很难过”“你是不是很失望”“我看得出来你有点害怕”等等。注意,不要背词句,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前两步,真正地理解和倾听。 这里有几个特别容易碰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 1 、接纳孩子的感受就等于认同、放纵他们所有的感受吗? 孩子: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一味认同孩子的家长:真是,你说的对,她这样做确实挺讨厌的。 接纳回应并不等于认同, “你说得对”这种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却妨碍了孩子的自我反省。 孩子:我讨厌我的老师,她总是不让我们去操场玩。 接纳孩子的家长会这样回答:你真的挺想去操场玩儿的(听出孩子的需求关键),老师这样做,你是觉得很失望吗?(帮孩子准确表达情绪) 孩子:是的!(往往孩子都会继续说下去)她总是说太阳太大或者风太大、太冷了,所以不让我们去玩儿 …… 家长:(安静的听着其实就可以了) 孩子:其实太阳大的话,可以带帽子的。 家长:这个建议不错,你跟老师说过吗? 孩子:没有 ……下次我就跟她这样说。 2 、不要完全重复孩子的话。 孩子:我再也不跟小明玩儿了! 家长:你再也不想跟小明玩儿了? 孩子听到跟自己一样的话,反而会觉得家长啰嗦或者没有仔细听,你要做的是翻译他背后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倾诉、或者引起注意): “哦?怎么了?” (如果孩子的需求是发泄愤怒): “你看起来很生他的气。” 尤其要注意不要重复孩子对自己的否定。 孩子:这个东西我始终弄不好,太笨了! 家长:花这么长时间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气馁。不过你一直很有耐心地在尝试,我觉得很棒。 3 、哪怕在必须限制孩子的行动时,也可以运用积极的倾听。 孩子:(大哭着要打另一个抢走玩具的孩子) 家长:(一边抓住他的手制止这种行为,一边说)弟弟抢走玩具,你非常生气,我理解你。但是我们不能打人。 注意,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必须要迅速地采取行动。经常有家长站在一边不断地唠叨或者大声地训斥,但就是不去制止孩子错误的行为。这样的问题是,对小一点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根本没理解你唠叨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并不清楚他们到底哪里做错了;而对大一点的孩子, “嘴仗”就很容易不断升级。 帮孩子冷静下来 通常来讲,如果你积极地倾听并和孩子共情,孩子自然就可以逐渐冷静下来。哪怕在冷静下来之前会有短暂的情绪宣泄,因为孩子感到他们可以很安全地把情绪抒发出来,但整个共情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冷静、启动理智脑的过程。 当然,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并不能就此冷却下来,特别是对某一些坚持度(参考很会爱学院第三个主题,认识你的孩子)比较高的孩子来说,需求未被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更加激烈。虽然我们说,不要害怕孩子的哭闹,这是正常的反应,但是让孩子长时间处于这种激烈的情绪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这时候,除了最简单的拥抱、安抚,家长还需要配合一些其他的办法: 方法一:转移注意力 这个办法对 3 岁以下的孩子比较管用,但是对 3 岁以上的孩子效力会越来越小。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还未经过前面的倾听和共情以及等待孩子自然恢复平静的过程就直接开始转移注意力,那其实是变相地否定和轻视孩子的感受。 方法二:幻想愿望被满足 当你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个愿望时,承认它,并通过幻想的方式予以支持,这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你会发现,通过引导孩子的想象,可以打破僵局。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这种做法显示出你真的关心孩子的需求,另外也可以让我们获得暂时的满足感。脑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当我们幻想的时候,大脑看上去真的得到了满足。 “你真的好想吃糖,我敢打赌,现在要是能吃一大块巧克力,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开心?”然后,设法满足孩子深层次的需求,比如“我想,你肯定是饿了,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或者我们可以找一种更健康的点心……” 方法三:让孩子讲故事 对已经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孩子来说,引导孩子把整个过程复述出来,实际上就是在调动他的左脑,让他开始用理智思考问题,理解当前的问题,而不是完全被右脑的情绪控制。而且家长还可以进而讲述跟这个故事相关的事情,比如 “是的,上一次我们去打预防针的时候,你也觉得非常害怕,那时候你……” 方法四:游戏力 游戏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孩子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游戏来解决。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处于非常渺小脆弱的状态,需要依附他人,在很多事情上无能为力。但通过游戏,他们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感受,一定程度上与在妈妈怀里大哭的效果一样。从生理上来说,游戏的时候会刺激孩子体内的内啡肽和催生素这一类的荷尔蒙的产生,让他们感觉舒服。游戏还是加强孩子与家长联结的最佳方式。比如,你可以装成笨手笨脚的大怪兽,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却被孩子打败或者吓倒,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装作被孩子的魔法控制住了,只有孩子让你动,你才能动,让你停下,就得停下,这样的游戏让他们感觉到控制力。 方法五:画出来、发泄出来 有不少家长发现给孩子一些媒介去发泄,也是一种好办法。比如,你可以给他一张纸和一支笔,让他把愤怒画出来,可以是画大大的圆,有多愤怒就画多大,也可以是无规则的线条,孩子发泄的时候可以在一旁帮他们描述出来: “画一下,你有多生气?哦!这么大的圆,有这么生气呀!”其他物体,比如柔软的枕头、可以蹦跳的垫子等都可以成为情绪疏导的工具。 寻找解决办法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需求虽然不能通过他们想要的方式得以解决,但其实并不是无解的。如果陷入 “一定不能用你的方法,只能用我的方法”的权力之争,就难免会有一方无论如何觉得不满意。著名的育儿经典《父母效能训练》以及各种其他育儿方法都会强调,在这个时候,把孩子发泄不满情绪最终引导到寻找解决办法上来,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孩子不仅可以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了解到冷静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反击,是一项了不起的生活技能。 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办法。 两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家长直接告诉他们可替代的解决方法或者给他们示范解决方案。比如 “那个不能吃,咱们换这个”,或者“不可以打人,你如果想叫爸爸,可以轻轻碰碰爸爸的胳膊”。 三岁左右的孩子家长可以尝试给孩子有限的选择,当然,这些选择导致的后果,都得是家长能够接受的。给予孩子选择,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做决策的信心,同时让他们理解家长可以接纳的界限。 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可以进行策略的引导了,这时候家长可以开始用启发的方式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包括: 1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2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3 、你觉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4 、你现在对这个办法有什么想法? 运用启发式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不要提前预设答案。如果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就是想要他说出来,那么你就无法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要把这些问题当成了解孩子想法和自己的理解是否一样的机会,发自内心的去询问。 2 、如果家长或者孩子中的任何一个人仍然处于烦躁的情绪中,那么就不要提问,否则会起到反效果。 启发式的问题对大孩子也是有用的,不过,到了四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来寻找解决办法的方法就更多了。《正面管教》最推崇的一种方法,是用开家庭会议的方式来共同探讨一些孩子与家长之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在这个主题下有一个专门的清单,来详细介绍这种方法。 在和大一点孩子探讨解决方法的时候,家长要时刻在心中记住一个问题,是否能有第三条道路,也就是既不是家长赢也不是孩子赢的解决办法。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的,只是我们都会被惯性思维左右,又多多少少都会无意识地注重家长的控制权,因此常常会忽略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但寻找第三条道路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和情商训练,一方面让他们理解很多事情都是灵活的、有多种解决办法的,应该去努力寻找更好的方案,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12-04 17:41:15 小步在家早教携手曲少云教授,揭秘父母在数学启蒙中的重大作用

      很多家长都知道数学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却对如何给孩子做数学启蒙束手无策。更多期待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此,小步在家早教携手知名儿童数学启蒙教授曲少云,推出专家微课《数学启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讲透数学启蒙的底层逻辑,让父母也能轻松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给孩子打好数学基础。      曲少云教授介绍:数学教学不只有数和加减乘除,它最早开始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和提升一个人的数学感知力,使人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上获得提升。而这三种思维能力,是数学的底层思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启蒙就是要在孩子思维的起步阶段,用正确的方式激发起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启发”他们会主动思考,从小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在这门课程中中,曲少云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生活世界,帮助家长认知数学的底层逻辑,建立正确的数学知识,掌握必备的启蒙技巧。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深入了解数学底层思维,帮助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在孩子出生时就具备,语言和感觉都能丰富和提升孩子的形象思维,为孩子数学打好基础。留心并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认清规律,在规律中分析、推理,不断发展和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通过在生活中用有趣的重复、有目的的锻炼,反复训练孩子的直觉思维,能够帮助孩子迅速作出准确反应。      了解这三种思维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锻炼,可以帮助孩子高效打好数学基础。      第二部分:数学启蒙的7打基础认知。从数感培养、方位感、图形识别、规律和分类、时间等基础认知的理解上,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曲少云教授详细讲解了这些基础认知对孩子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场景,给出便于操作、简单有效的数学启蒙方法。不管是带孩子出去玩、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绘本等等,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      曲少云教授认为:数字怎么用,情境说了算。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看的、玩的、用的和吃的场景。只要养育的人能够让孩子开心,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数学,提高对数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避免常见的数学启蒙教养误区。      日常数学启蒙中,家长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孩子会数数就够了,孩子能够借助实物计算加减就是学会数学了,故意用错误的数学结果逗孩子等等。曲教授详细列举了8种不同的教育误区,指出其严重后果,并给出正确的指导建议。帮助家长给孩子提供健康、轻松、正确的家庭数学学习思维习惯。方法十分简单,连爷爷奶奶也能轻松掌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益处。      这套课程的评论里,很多家长都表示受益匪浅。并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更全方位的培养。      小步在家早教的APP上,类似这种的微课一共有上百门,针对宝爸宝妈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给出深入分析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帮助更多家长实现高质量陪伴,让更多宝宝能够快乐且高质量的成长。

    本帖有0条评论

  • 2020-12-03 14:27:09 小步在家早教携手曲少云教授,揭秘父母在数学启蒙中的重大作用

    很多家长都知道数学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却对如何给孩子做数学启蒙束手无策。更多期待孩子能遇到一个好老师,对数学产生兴趣。对此,小步在家早教携手知名儿童数学启蒙教授曲少云,推出专家微课《数学启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讲透数学启蒙的底层逻辑,让父母也能轻松在生活中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给孩子打好数学基础。 曲少云教授介绍:数学教学不只有数和加减乘除,它最早开始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需要,本质上是为了培养和提升一个人的数学感知力,使人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上获得提升。而这三种思维能力,是数学的底层思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启蒙就是要在孩子思维的起步阶段,用正确的方式激发起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启发”他们会主动思考,从小养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在这门课程中中,曲少云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生活世界,帮助家长认知数学的底层逻辑,建立正确的数学知识,掌握必备的启蒙技巧。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深入了解数学底层思维,帮助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在孩子出生时就具备,语言和感觉都能丰富和提升孩子的形象思维,为孩子数学打好基础。留心并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可以帮助孩子认清规律,在规律中分析、推理,不断发展和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通过在生活中用有趣的重复、有目的的锻炼,反复训练孩子的直觉思维,能够帮助孩子迅速作出准确反应。 了解这三种思维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锻炼,可以帮助孩子高效打好数学基础。 第二部分:数学启蒙的7打基础认知。从数感培养、方位感、图形识别、规律和分类、时间等基础认知的理解上,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 在这一部分中,曲少云教授详细讲解了这些基础认知对孩子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生活场景,给出便于操作、简单有效的数学启蒙方法。不管是带孩子出去玩、观察周围的事物、阅读绘本等等,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 曲少云教授认为:数字怎么用,情境说了算。孩子数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看的、玩的、用的和吃的场景。只要养育的人能够让孩子开心,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数学,提高对数学的理解。 第三部分:避免常见的数学启蒙教养误区。 日常数学启蒙中,家长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孩子会数数就够了,孩子能够借助实物计算加减就是学会数学了,故意用错误的数学结果逗孩子等等。曲教授详细列举了8种不同的教育误区,指出其严重后果,并给出正确的指导建议。帮助家长给孩子提供健康、轻松、正确的家庭数学学习思维习惯。方法十分简单,连爷爷奶奶也能轻松掌握。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有很大的益处。 这套课程的评论里,很多家长都表示受益匪浅。并表示会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更全方位的培养。 小步在家早教的APP上,类似这种的微课一共有上百门,针对宝爸宝妈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给出深入分析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帮助更多家长实现高质量陪伴,让更多宝宝能够快乐且高质量的成长。

    本帖有0条评论

快问
  • 2016-06-23 10:57:00 我婆婆老是说女孩要富养,很怕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好。。平时应该避免哪些教育误区呢??

    刚开始进行旁观式教育,需要避免一些误区。首先,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对待孩子是对的,认为给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就是对孩子好,还有的家长太迷信科学育儿,照着书本养育孩子,还有的认为会养孩子是有求必应,有什么给什么。 还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多增长见识,要带孩子多出去旅游,但是纵观一些“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能给孩子增长什么见识呢?还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在学习的问题上拔苗助长,都是属于教育的误区。 对于家长在养育孩子的做法和想法方面,需要给家长做一些指导,让他们自身得到提升,告诉他们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养方法。有些照书本养孩子的家长为什么养不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也许这个方法在别的孩子身上很适用,在你的孩子身上就不适用。父母通过了解自己的孩子之后,找到一个跟孩子沟通、引导起来比较顺的方法,才是比较适合自己孩子的。 很多家长认为女孩富养,富养就是要什么给什么,其实富养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富养应该是富养孩子的精神方面,不是物质方面的给予,但是很多家长会认为,女孩吃的要好一点,穿的要好一点。但是我认为这些想法是错误的,精神层次上不富养,只是给她物质方面的“富养”,容易造成孩子虚荣骄横的毛病,这样很不好。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