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只剩不到一周的尾巴,家长们忙着给自家孩子“收骨头”,老师们忙着为新学期做准备。 不少新一届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在暑假的家访中发现,80后家长群体已经初具规模,占总的新生家长的三至五成。这些80后家长,由于成长环境等各方面原因,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70后、60后家长有哪些不同的教育理念?他们又有哪些新的焦虑和纠结?我们通过一年级老师的家访,一探究竟。 图片素材来源于华盖 家有二胎,如何处理“大宝”和“小宝”的关系 天长小学的丁琳老师,9月份带一年级。暑假里家访一圈后,她发现,班里36个同学,80后的年轻家长占了一半左右,而这其中,近半家庭有二胎。 有二胎的家庭,基本上是大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小的有些在读幼儿园,有些还是抱在手上的小宝宝。 “很明显感觉家长在教育上的负担比较重。一方面,为大孩子入学焦虑,另一方面,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精力分配不过来。”丁老师注意到,去家访有二胎的家庭,家长通常也会向老师介绍小的孩子,而这个时候,大的那个孩子会特别活跃。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老师过去家访,他们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你会感觉他们想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很多爸妈会跟我说,孩子今天怎么那么反常?”这些孩子,有些还会主动抱抱老师,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两个孩子的年龄差距在3-6岁左右,小的喜欢模仿大的,喜欢和大的玩,但大的却不太愿意和小的玩。小的孩子刚生出来,需要各种照顾,得到的关注肯定会多。但对大孩子来说,家里突然多了一个人,对他的关注突然少了,会对小的有敌意。”在聊天中,丁老师发现,很多家长意识到大孩子的这种变化,也会注意培养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好的沟通方式,在两个孩子起争执的时候,基本上秉承“大的谦让小的”这个观念。比如会说,你是哥哥,要让让弟弟。 但这种教育,只停留在一种口号上,家长对孩子实际上的可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东西非常少。家长慢慢发现,这些“让让弟弟”的语言很苍白。事实上,很多80后家长自己也是独生子女,他们要养育的却是兄弟姐妹,这对没有兄弟姐妹交往经验的这一代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碰到大的孩子要入学,家长会更焦虑。”丁老师说,家长问得最多的,是小学生活如何适应、成绩能不能跟上、学习习惯要怎么养成、家长如何督促等。丁老师说,除了这些明显看得到的东西,其实一些隐性的东西,比如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情感的平衡,更为重要。 “新入学的孩子,很渴望被关注,受到鼓励。让孩子处在一个比较稳定、愉快的状态,才能让孩子发挥最好的水平。这时候家长就要注意平衡。另外,以前的家庭,有好几个小孩是很正常的,大的很自然就会照顾小的。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弟弟妹妹是他的一部分,平时就要让他们有正常的交流,并承担一部分的责任,比如玩玩游戏、讲讲小故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本身就是教育很好的延伸,而且是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丁老师建议。
|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