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英培养的最后两道坎——思维和能力

2011-05-03 19:16:05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海归
我要分享

   核心提示

  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企业,在人才选拔时也遵循着“国际化”的规律。虽然早在90年代期间(经济全球化的初期浪潮中),中国培养出来面向世界的精英数量廖廖却都颇有造谐。然而到了今天,中国的人才结构中占据“国际精英”层面的比例却仍让教育者们感到尴尬。很多外企HR坦言:尽管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们过了“语言关”,但他们仍不是企业期待的人才。那么国际精英的培养之道中究竟缺失了什么?少儿英语教育专家、瑞思学科英语学术副总裁Sally表达了她的看法:“我想思维和能力应该是我们教育中需要迈的最后两道坎。”

  “海归”变成“海带”

  智联招聘做了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现在的“海归”竞争力与5年前相比的变化?受调查的对象是100家企业。从最后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高达92%的人认为现在“海归”的竞争力与5年前相比下降了。而在江苏卫视《职来职往》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人虽然留学归来,却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使得求学的方向变得迷茫。由此可见,“海归”变成了“海带”,其背后的深意是值得家长们思考的:对孩子教育真的要从“镀金心态”转为更加理性的培养方式了。

  审视“海带”的差距

  从美国学校退休后来到中国继续执教的詹姆斯有这样的体会:“在数学计算等基本技能方面,中国学生比美国同龄孩子高出许多,但是,在概念更加抽象的社会科学领域,他们或许不如美国学生。”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乏是中国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面临国际职场的竞争时中国员工也同样如此。

  “海带”们的差距或许就在这里,尽管他们海外求学多年,却没有深入到国外社会的肌理中,因此感受不到西方成功者的思维,以及他们的能力。原本应当是吸纳了东西方教育精华的“精英们”,却因流于表面化的语言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和能力的“国际通用性”,在工作关系或合作关系中,只具备“翻译”的功能,却没有“交流”的能力。

  思维和能力如何培养?

  国际人才的课题并不专属于中国,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提到,美国的富裕阶层明白未来的一切竞争都是全球性的,因此要求下一代必须占据最高端的、非工具性质的工作,所以美国家庭更倾向于从小就塑造孩子们的成功者思维——不仅仅在品格上独立高尚,同时还需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视野、锻炼孩子的团队协作等,这些未来竞争中不可或缺的能力都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

  美国的思路值得中国借鉴。事实上,在看到“海带现象”的同时,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和寻找,如何让孩子在思维和能力方面与国际“接轨”。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很多海外先进的教育也来到中国,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瑞思学科英语对于国际精英的培养也有着他们自己的观点。

  当记者问到“成功者思维如何打造”时,Sally称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总体来讲成功者思维是一种人格的培养,勇敢、有责任心等品格价值观需要耳濡目染地去影响,团队合作的能力、演讲演示的能力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则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学习去感受去成长。”据悉,瑞思将美国教育体系全程引进中国,在这样的契机下短短三年已出现不少“与众不同”的孩子。

  有老师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给出一张人们在法国美丽的塞纳河游泳的图片,要同学根据此图发表看法。许多普通中学生的观点都是“法国很美丽”“法国人素质高 ”“中国环境真差”云云。但是在瑞思上过课的同年级学生则发表了“塞纳河以前也是臭水沟”“法国花了200多亿法郎进行治理”“经济发展的同时会伴随环境破坏”等个性观点。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瑞思的教育与美国人培养精英的理念是相得益彰的。从小就给孩子建立成功者思维,让他们养成要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必读》曾就“国际化精英培养”的话题总结了九堂必修课——沟通、广博知识、创造力、独特性、内在动力、责任感、自律、团队合作和爱,由此可见,一个国际精英绝非“会说英语”这样简单。在未来全球竞争大幕未启之前,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冲锋前的号角。在培养精英的挑战面前,对孩子未来寄予厚望的中国家长们是否也准备好了呢?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