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扫盲专题

2012-03-12 10:53:41出处:其他作者:佚名

标签: 佝偻 扫盲 专题
我要分享

  目录:

  一:什么是佝偻病?

  二: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三:佝偻病的检查

  四:佝偻病不一定是“缺钙”

  五:导致佝偻病的原因是什么?

  六:佝偻病该如何防治?

  七: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八: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九:宝宝每日需补充多少钙量才合适?

  十:宝宝每日需补充多少维生素D才合适?

  十一:宝宝如何获取维生素D ?

  十二:为什么补了钙还会缺钙?

  十三:宝宝不缺钙,却有肋骨外翻现象是怎么回事?

  十四:了解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的区别。

  十五:不是所有的佝偻病都是因为缺钙与维生素D。

863254

  十六:我国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现状

  一:什么是佝偻病?

  佝偻病也称“软骨病”,是婴儿期较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占总佝偻病的95%以上,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使骨骼钙化不良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佝偻病虽然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发病缓慢,易被忽视,一旦发生明显症状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易并发肺炎、腹泻、贫血等其它疾病。近年来,严重佝偻病发病率已逐年降低,但轻、中度佝偻病发病率仍较高。

  二: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佝偻病临床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每个时期都有什么症状。

  初期

  (1)临床表现:

  神经兴奋性增高(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多汗等症,并可致枕部脱发而见枕秃)

  (2)理化检查:

  血生化改变轻微,骨骼X线摄片可无异常

  激期

  (1)临床表现: 骨骼——

  ①头部:乒乓球感;方颅,臀形颅;囟门较大且闭合延迟;乳牙萌出迟。

  ②胸部:软骨串珠状;肋软沟;肋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

  ③四肢:“手镯”及“脚镯”;开始行走后,(“O”型)或(“X”型)腿,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

  ④脊柱:脊柱后凸或侧弯畸形,骨盆畸形。

  肌肉改变——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2)理化检查:

  ①X线: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②血生化检查:

  Ⅰ、血钙,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30 肾性佝偻病x线表现

  Ⅱ、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恢复期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2)理化检查:X线临时钙化带重现;生化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1)重症患儿遗留骨骼畸形。

  (2)理化检查正常。

  三:佝偻病的检查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是目前检查和诊断佝偻病的常用指标,具有灵敏特异简便快速的优点,目前已经代替了传统的“佝偻病三项”(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成为早期诊断佝偻主要辅助检查。虽然,骨碱性磷酸酶没有血清25-(OH)D3和1,25-(OH)2 D3灵敏和特异,但基本可以满足临床诊断佝偻病的要求,目前很多医院都开展了该项检查。

  检查方法:非常简便,扎手指验血,一般半小时就有结果。

  正常值范围:小于或等于200U/L。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越高,说明“缺钙”越严重。

  分度 骨碱性磷酸酶(U/L) 预防或治疗的方法

  正常 小于或等于200 每天一粒鱼肝油预防

  轻度 200~250(不包括250) 每天一粒鱼肝油治疗

  中度 250~300(不包括300)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重度 大于或等于300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863254

  四:佝偻病不一定是“缺钙”

  一些父母认为补钙就是预防佝偻病,这种认识虽然较过去明显减少,但仍然存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宝宝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维生素D不足,摄钙不足,或两者兼有,都可导致佝偻病,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由于这样的误解,在没有医生指导下,一些父母十分重视补钙,给宝宝吃各种各样的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能有效利用,从大便中排泄,不但浪费药源,还导致宝宝便秘,影响胃肠道功能,造成宝宝厌食。

  五:导致佝偻病的原因是什么?

  引发佝偻病的原因有多种,下面是具体分析:

  原因一:维生素D不足,而导致维生素D不足的原因有多种,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一.孕妇日照不足,饮食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足,或者患有肝肾疾病、慢性腹泻等疾病,都会导致妈妈体内缺乏维生素D,这样婴儿体内存储的维生素D也会不足。

  二.宝宝生长过快,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骨骼的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钙的需要成正比。早产或双胎婴儿体内贮存的维生素D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较足月儿快,易发生佝偻病。即早产或双胞胎婴幼儿,是佝偻病的高发人群,这也是较为常见的引起佝偻病的原因。

  三.少晒太阳,父母少带婴儿出去晒太阳可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从而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原因二:喂养不当,给宝宝的食物中,钙磷含量比例不均衡,导致钙、磷吸收不理想,以致宝宝缺钙;给宝宝喂单一的谷类食物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因为谷类食物含有大量植酸,会与小肠中的钙、磷结合成为不溶解的植酸钙而导致钙缺乏。

  原因三:疾病原因,婴儿患有肝胆、胃肠道慢性疾病,如肝炎综合征、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会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利用,如果是严重肝、肾疾病,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六:佝偻病该如何防治?

  1、注意孕期保健:妈妈在怀孕期间应加强营养,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D的食物,如鸡蛋、瘦肉及动物肝脏等;并要多晒太阳;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制剂。

  2、尽量采用母乳喂养:由于母奶中所含的钙、磷比例适当,使奶中的维生素D及钙均易于吸收,因此,有条件时应尽量让孩子吃母乳。

  3、多晒太阳:由于晒太阳既经济、方便又安全,可认为是防治佝偻病的良好措施。一般如每天坚持晒太阳2小时左右,就能满足小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因此宝宝满月后就可以开始晒太阳并且每天逐渐增加晒太阳的时间。但要注意:夏天晒太阳时最好在树荫下,避免日光直晒;冬天不可隔着玻璃晒太阳,以防紫外线被吸收。

  4、必要时及时添加维生素D:小儿每天的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为400-600单位。每天如能保证供给这一剂量,可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混合喂养的孩子宜在生后2周开始添加维生素D,家长应仔细计算每天经配方奶或强化奶粉摄入维生素D的剂量后,予以补充;或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须补充的剂量。此外,对营养不良、体质较弱及生长发育过快的孩子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防发生佝偻病。

  5、佝偻病的治疗:孩子一旦经医生诊断为佝偻病,应由医生根据佝偻病的严重程 度,即轻、中、重度决定给予维生素D的剂量。一般,轻度佝偻病的治疗剂量为每天1000-2000单位,中或重度分别为2000-5000单位及5000-10000单位。对于重度佝偻病也可进行突击治疗。应强调的是上述治疗都应有医生的指导。

  七:佝偻病的治疗误区

  误区一:不重视母乳喂养

  有些母亲由于听说母乳中的钙、磷含量比牛奶低,就采用人工喂养,以牛奶作为婴儿主食,这是非常片面的。她们忽视了母乳中钙、磷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利用率高的特点;还忽视了母乳中含各种免疫因子,可减少婴儿的发病率。用母乳喂养婴儿,即使患佝偻病,也很轻微。

  误区二:隔着玻璃晒太阳

  通常,由于怕热怕冷或住高楼等原因,多数家长都不愿带小孩到户外活动,只是抱着小孩在室内隔着玻璃晒晒太阳。这样,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不能充分透过玻璃而进入人体的,因此就起不到作用。

  八:哪些宝宝易患佝偻病?

  1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低于3公斤)的宝宝。

  2孕期缺钙的妈妈所生的宝宝。

  3哺乳期缺钙的妈妈所哺育的宝宝。

  4少晒太阳的宝宝,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

  5生长发育太快的宝宝。

  6吃奶少的宝宝。

  九:宝宝每日需补充多少钙量才合适?

  我们为宝宝选择补钙产品时,要根据宝宝每日的需求量来添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每日对钙的需求是怎样的。根据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对钙的摄入量为:

  0~6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钙的生理需要量为300毫克, 人工喂养的婴儿考虑到非母乳来源的钙吸收率较低,故定为每天需要钙400毫克。

  7月~1岁:因为母乳摄入量明显减少,钙的浓度也相应的减低,辅食增多,考虑到增长需求及辅食钙吸收率较低的原因,定为每天需要钙400毫克 。

  1岁~3岁:每天发育需要钙600毫克。

  十:宝宝每日需补充多少维生素D才合适?

  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宝宝,每日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于出生后1~2周开始每天需要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

  南方梅雨季节的婴儿每天需要补充400~600国际单位。

  北方寒冷的冬春季婴儿每天需要补充600~800国际单位。

  早产儿也要加至每天600~800国际单位。

  对于每日口服维生素D有困难者,每月可一次给婴儿口服维生素D5万~10万国际单位。

  十一:宝宝如何获取维生素D ?

  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体内合成,二是从外界摄取,也就是通过吃来获得,但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所以家长要预防孩子得佝偻病应从小儿的护理、饮食、保健等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加强日晒:每日晒太阳时间不少于1小时或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尽可能暴露皮肤,使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补充富含维生素D(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及钙、磷和蛋白质的营养食物。

  3)药物预防:给予药物预防,每日给予一定量的维生素D补充剂。

  十二:为什么补了钙还会缺钙?

  科学补钙,才能有效补钙

  首先,要判断补的钙剂是否充足。

  一般来说,宝宝长到3个月就可以查看微量元素了,通过检查才可以对“钙”下药,市场上的补钙产品一般是根据缺钙情况来进行配比和分类的,一般分为药用型和日常食用型,药用型适合严重缺钙的宝宝,健康宝宝和轻微缺钙的宝宝适合日常实用型的,钙补多或补少,都是不利于宝宝健康的,所以父母如果未在医院做微量元素检测而盲目给宝宝补钙,可能导致宝宝补钙不足而导致佝偻病,或补钙过多,影响身体发育。

  其次,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

  补充钙剂的同时必须补充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能够促进肠胃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果缺乏维生素D,吃进去的钙还未吸收就从肠道排泄掉了,导致宝宝缺钙以及佝偻病的发生。儿童发育每天需要VD 400IU,这个剂量也作为预防佝偻病的预防剂量。一般在足月宝宝满月后要添加维生素D,否则会发生维生素D缺乏症。

  最后,要注意膳食中的干扰因素。

  为宝宝补钙的同时,家长们了解饮食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钙的吸收,例如补钙的时候,不要吃菠菜,不要同时补铁、补锌、不宜将钙片溶入牛奶中等,这些做法都是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了。

  十三:宝宝不缺钙,却有肋骨外翻现象是怎么回事?

  可能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宝宝过早坐立。

  有些心急的父母过早的训练宝宝坐立,违背宝宝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将带给宝宝很多不良的后果。由于婴幼儿的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容易变形,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运动,如果过早学坐,可影响脊柱的发育,引起畸形,低龄宝宝过早坐立时,脊柱不能挺直,导致躯干弯曲,对腹部造成较大压力,牵扯肋沿向外翻起现象,还有,过早学走,可能导致下肢弯曲畸形等,所以,肋骨外翻并不能成为判断佝偻病的标准

  对策:孩子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出生后3个月俯卧时,能用手臂撑住抬起头;4~6个月会翻身;7~8个月会爬;1周岁时会站立或独立行走。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不可过急。

  原因二:宝宝裤子过紧

  父母总是怕娇弱的宝宝着凉,所以为小宝宝穿的衣服不但多,而且紧,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不少父母为宝宝穿的裤子比较大,都拉上胸口位置了,裤子的松紧带也比较紧,小宝宝的骨骼还很软,长期这样为宝宝穿,则会导致宝宝的胸骨被压的凹下去,形成肋骨外翻的现象,如果此时盲目的为宝宝补钙和维生素D,则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对策:家长在给孩子穿裤子时要注意以下3件事:一是穿松紧带裤时不能太紧,如果穿背带裤就没有此弊端;二是裤子不要穿得太高,不要压到胸口上,裤子长了可以往下面拉,这样还可以保暖两只小脚;三是婴儿的包被不要捆得太紧,松松地带住就可以了,让孩子的手脚可以活动为好。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宝宝的“肋外翻”了。

  十四:了解预防佝偻病和治疗佝偻病的区别。

  预防佝偻病是在宝宝未患佝偻病前,给预防性投药,维持宝宝每日生理需要,防止佝偻病发生。一旦患了佝偻病就需要进行治疗了,治疗佝偻病与预防性使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量差异很大,预防用药是供给每日所需的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用药是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骨骼改变和其他病理改变,治疗用药是预防用药的十倍,所以,一旦经医生诊断患有佝偻病就要服用治疗量的维生素D或钙剂。治疗后病情稳定,仍需要使用预防性给药。

  十五:不是所有的佝偻病都是因为缺钙与维生素D。

  对于占绝大多数(95%以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来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和钙剂就不会患病,但对于少数非营养性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则不然,经过常规预防或治疗仍不见效的佝偻病,应除外特殊原因造成的佝偻病,如:家族性低磷血症;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等。

  十六:我国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现状

  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佝偻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积极防治佝偻病不可等闲视之。 我国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现状有三个特点,具体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36个月以内的小儿患病率最高,平均为53.8%,这主要与该阶段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快和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的供应不足有关。

  二、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率高、夏秋季发病率低的季节特点,这和夏季太阳紫外线强度大、户外活动多、衣服穿得少使人体产生较多的维生素D有关。

  三、由于南方地区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因此,南方小儿患病率显著低于北方。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