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 为了找到适合孩子这双“脚”的“好鞋”,创办了芭学园
-
为了找到适合孩子这双“脚”的“好鞋”,创办了芭学园
在芭学园,无论是校车上,还是玻璃上,随处可见一句标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芭学园的口号。这也正是李跃儿投身幼教界的初衷。对于脚来说,适合的鞋子是最重要的。一双看起来精美,但会妨碍脚生长的鞋子,不能算是一双好鞋。
-
在为广大的孩子找到这双“鞋”之前,李跃儿首先发现了自己教育方法的问题。对于自己的儿子,李跃儿笑谈“现在想起来,我用了很多恶劣的教育方法来对待他,甚至联合老师来管他……我只能想起来我对他不好的地方,想不起来自己对他好过。”李跃儿的儿子现在在英国读书,是个各方面发育不错的孩子。但聊起对孩子的教育,李跃儿心里依然留着淡淡的遗憾。“但我不能总是审判自己,这样我会更加内疚,我只能从这种想法中自己解救出来,让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让更多的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这就是李跃儿在自己的绘画事业的辉煌时期转而投身教育事业的诱因。
-
从最开始在银川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到后来只身来到北京在建立“儿童之家”,为了造出这双合适的“鞋子”,李跃儿仔细研读蒙特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人的著作,慢慢总结出了一整套集教育理论、儿童心理研究、课程设置、课堂操作为一体的教育体系。20多年的时间里,她一路犯错、推翻、再重建,摸索出一条自己还算认可的“教育之路”。于是,终于有了今天的“李跃儿教育”,也有了现在的芭学园。
解读二: 建构主义下的芭学园是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家
-
自从有了芭学园,李跃儿就变成了大李老师。走进芭学园,大红色地毯,淡黄色的墙面,暖色的灯光,中式木制的古朴书柜,藤制的沙发,老师们亲手扎染的纱巾……大到整体装修,小到一个桌上的摆设,处处流露着一种温馨、柔和、洁净的气息,使得这里看起来不像一个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幼儿园,而更像一个家。
-
在芭学园参观,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的男老师统一穿着长裤,而女老师都穿着长裙。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大李老师很注重这些细节,因为孩子的身材都比较矮,所以他们一眼望去看到的都是成年人的腿,是没有美感的。长裙可以起到遮挡作用,让孩子们看到的是老师美丽的裙摆。同时,孩子们奔跑中重心不稳时,还可以抓住老师的裙摆,防止摔倒。我们不得不感叹大李老师的细心和爱心,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她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为孩子着想。
-
大李老师喜欢称呼芭学园的孩子们为“我的孩子。”她的孩子们有问题了会直接到办公室找她,和她谈话商讨解决的办法;幼儿园里每一个老师都有孩子们给起的外号,除了“大李老师”,著名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来到芭学园就变成了“胡椒面儿”。“只有好朋友、哥们儿之间才会相互起外号。”大李老师说。“尊重孩子不是说说这么简单,也不只是蹲下来和他说话、不在公共场合批评他这么简单。你要把他看成跟你一样平等的人,用赤裸裸的灵魂去感受他,才能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尊重他。”
-
从内心里尊重孩子的大李老师这样总结自己对于幼教的看法:“幼教的本质应该是人格的建构。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从人的、自然的、科学的、心理关怀的角度去考虑教育问题。如果一个孩子不被尊重,人格的建构根本无从谈起。所以教育,尤其幼教,其最本质的东西应是人格的建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芭学园做到了,这里是一个懂得尊重孩子的温馨的家。
解读三: 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什么,让孩子成为一个易于生活的人
-
在整个采访中,提到孩子们,大李老师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帮助。“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什么”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看过电影《小人国》的人肯定都对里面的“孩子王”——池亦洋印象深刻。在传统教育的定义下,这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孩子,在很多人看来,他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甚至还有些“暴力”。提到帮助池亦洋的过程,李跃儿首先承认池亦洋变成电影里呈现的样子是教育的一个失误。“当池亦洋出现最初的这些迹象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老师的帮助确实也存在失误。当他把孩子都拿下的时候,他开始挑战老师。”当大李老师接触到池亦洋时,他已经成了芭学园里称王称霸的“孩子王”了。
-
面对当时已经非常“暴力”的池亦洋,大李老师一直坚信,这个孩子不是一个坏孩子,他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帮助他的机会。在她看来,池亦洋是一个很有领导能力的孩子,他可以在短时间内“收服”绝大部分的孩子,这本身就是他的魅力所在。他只不过是领导方法有问题,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管理,最后实在没办法,才会用暴力的手段。他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管理方法,所以,对于池亦洋的帮助,最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和用什么方式领导别人是最好的。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通过大李老师几个月的帮助,当作为“孩子王”的池亦洋被“随从”推到在地的时候,他还在笑。这时,他已经完全摒弃了暴力,真正找到了合适的管理方式。
现在的池亦洋已经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小学里,他依然是“孩子王”。但是,他是一个受人尊重和爱戴的“孩子王”。池亦洋也对大李老师和芭学园的帮助,心怀感激。每个暑假都会回到芭学园做义工,和老师们关系都好的不得了。“他应该是我们帮助的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大李老师欣慰的笑了。
解读四: 芭学园的孩子都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知道为别人着想
-
芭学园不仅在环境设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有别于传统的幼儿园,这里培养的孩子也都有别于传统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小编也曾接触过不少幼儿园的孩子,最大的感受孩子不像孩子,没有天真烂漫,有的只是羞涩、内向、见到生人躲的远远的。其实这就可以用大李老师的一句话概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挫败感让孩子们不自信,让全国人民都不自信。一个民族,整个都灰溜溜的。”芭学园里没有“灰溜溜”的孩子。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在院子里活动的孩子们,他们见到我们无一例外地送上天真的笑容,有的还会主动朝我们做鬼脸,跟我们搭讪。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这样的孩子才叫孩子!
-
-
当我们跟大李老师谈起芭学园的孩子这一特点的时候,大李老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不会被大人吓的灰溜溜的。”但大李老师觉得,这并不是芭学园孩子身上最珍贵的东西,“他们最可贵的是都有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知道为别人着想。”说到这一点,大李老师脸上洋溢的不仅是幸福,还有骄傲。
-
还是之前提到的池亦洋,他身上体现的人文关怀就很让大人们敬佩。升入小学后,池亦洋所在的班级的老师有一次体罚了孩子们。很多孩子回家就会告诉家长,于是很多家长去到校长那里投诉。池亦洋回家却一句都没提。他的妈妈还是在别的同学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妈妈很奇怪的问池亦洋,你怎么不跟我们说呢?池亦洋的解释另妈妈大为感慨,他说,我告诉你们,你们一定会去投诉他,已经有那么多同学的家长去投诉他了,你们再去,我担心他会因为这个失去工作,我觉得应该给他机会。“这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的关怀,你刻意教是教不来的。这些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得的,在小的时候他被人这样对待过,长大了,他自然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这就是芭学园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