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心烦热,中医食疗调理效果佳

2021-05-24 13:52:29出处:PCbaby作者:佚名

我要分享

  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五心烦热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五心烦热的患者一般会出现两手两脚足心发热等现象,而且还会伴随心胸烦热,在出现五心烦热时,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什么是恶心烦热呢?

什么是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主要是由于身体慢性疾病消耗,津液消耗或者身体出现了阴虚发热、胸中瘀滞和产热以后引起五心烦热的临床症状,根据身体的情况表现为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少寐多梦,同时伴有口干、舌红以及盗汗的表现。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上述五心烦热的情况,可以通过清泻心中火热、疏肝解郁以及配合滋阴降火等药物进行调理,促进五心烦热症状的改善和病情的治疗,促进心、肝、脾、肺、肾功能正常的调理和功能的正常代谢。

  五心烦热是指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烦热,而体温有的升高,有的并不升高的一种虚烦发热症状。手足心、心胸在人体属里属阴,阴虚则热生于内,故表现五心发热。内热郁遏,不得外泄,故觉心烦。

  临床上虽手心、足心发热同时并见者多,但亦不乏仅有手心热而足心热不甚,或足心热甚而手心不甚觉热。多由阴虚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是虚损劳瘵等病的常见症之一。

  《素问》有“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及“阴虚生内热”的论述,将烦与热同时并见的症状归之于阴虚。若肾虚湿热下注,两脚心热伴足胫发热疼痛者不属于五心烦热范围。

五心烦热常见症状

  五心烦热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就是指手心、脚心和心窝部有发热、心烦的症状。从中医角度考虑,这种情况认为是肾精不足、阴虚火旺所导致的,可能同时会伴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心烦不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所以在治疗上主要是以滋补肝肾、滋阴降火为主,可以选用知柏地黄丸或者六味地黄丸来调理。

  1、阴虚五心烦热

  (1)肺阴虚每由“肺劳”久治不愈,肺阴耗伤所致。症见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短,甚则咯血,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除蒸,方用秦艽鳖甲散。

  (2)肝阴虚则由劳倦过度,或肝病久治不愈,耗血伤阴,肝阴既虚,肝胆之火偏旺,症见手脚心热,心胸烦热,口渴不饮,眠少,身软疲乏,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养血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味。

  (3)肾阴虚可由它脏阴虚累及,即所谓“穷必及肾”,或因房事不节,纵欲过度,肾精亏损则肾阴亦虚。症见五心烦热,耳鸣、遗精、盗汗。腰为肾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脉沉细数。治宜滋养肾精,清热除蒸。方用左归丸加地骨皮,白薇等。

  2、血虚五心烦热

  常由肝脾两虚形成。脾为后天之本,散五榖之精气,化生气血,肝为藏血之脏,肝脾受损,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外不能营皮毛,故面色、肤色苍白;肝火偏盛,故五心烦热;上不能养头目,故头晕烘热;心血失充,故心悸,舌质淡,脉细弱;肝为“罢极之本”,肝虚不胜疲劳,故稍有烦劳则引起低热。治宜调肝理脾,方用补肝汤加地骨皮等。

  3、邪伏阴分五心烦热

  多由外感失治、误治、余邪留伏营阴所致。鉴别要点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而形瘦。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发热;清晨病邪复归阴分而不能外解,故热退无汗。余邪久留,营阴耗损不能充养肌肤,故形体消瘦。《温病条辨》说:“夜行阴分而热,日行阳分而凉,邪气深伏阴分可知,热退而无汗,邪不出表,而仍归阴分,更可知矣。”治宜滋阴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

  4、火郁五心烦热

  多因枢机不利,阳郁不达,或外邪未解,过用寒凉,冰伏其邪,或过食冷物,抑遏胃阳,不得泄越。症见心胸及手足心烦热,四肢亦热,尿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散火解郁。方用火郁汤加减。若胃阳被冷物所郁,阳气不得敷布,郁而生热,症见五心烦热,四肢倦怠,烦闷无汗。治宜升阳散火,方用升阳散火汤。

  五心烦热,其主要治疗手段为养阴、清热、除烦。用于滋阴清热的药材包括玄参、麦冬、天门冬、百合、干地黄等。其中,以玄参和麦冬应用广泛。玄参,又名黑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五心烦热的患者,可以多服用以上药材哦。

账户未绑定手机号

绑定 ×
绑定手机 ×